[14][意]贝尼季托·克罗齐:《美学概论》,43页,Leipzig,1913。
[15]同上书,46页。
[16][意]贝尼季托·克罗齐:《美学概论》,48页,Leipzig,1913。
[17]参见[德]赫尔曼·科恩:《纯粹认识的逻辑》,35~36页,Berlin,1914。
[18]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见[法]波德莱尔:《恶之花》,前言,Heidelberg,1923。
[19][德]弗里茨·施特里希:《17世纪抒情诗的风格》,21页,Mün,1916。
[20]参见[德]奥古斯特·威廉·封·施莱格尔:《戏剧艺术与文学讲稿》,见《施莱格尔全集》,403页,Leipzig,1846。也可参见[德]奥古斯特·威廉·封·施莱格尔:《纯文学与艺术讲稿》。
[21]参见[德]卡尔·兰普里希特:《德意志史第2部分,近代史:个体灵魂生命的时代》,267页,Berliln,1912。
[22]参见[德]汉斯·海因里希·博尔歇特:《布赫纳与他对于17世纪德语文学的意义》,58页,Mün,1919。
[23][德]康拉德·米勒:《论罗恩斯坦因的生平与创作》,72~73页,Breslau,1882。
[24][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歌德通信集》,104页,Weimar,1907。
[25][德]韦拉莫维茨·莫伦多夫:《希腊悲剧导论:欧里庇德斯的赫拉克利斯译注卷一》,109页,Berlin,1907。
[26][德]赫尔伯特·许萨尔茨:《德意志巴洛克文学: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299页,Leipzig,1924。
[27]参见[德]尤里乌斯·佩特森:《文学史结构》,载《德意志—罗马月刊》,1914(6)。
[28]指1618年至1648年发生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德意志国土及其文化在此期间遭受重创。——译者注
[29][法]路易斯·维索基:《格吕菲乌斯与17世纪德语悲剧》,14页,Paris,1892。
[30][德]尤里乌斯·佩特森:《文学史结构》,载《德意志—罗马月刊》,1914(6)。
[31]参见[德]亚瑟·许布舍尔:《巴洛克作为矛盾生活感觉的形态:精神史的分段基础》,载《文学史杂志》,1922(24)。
[32]参见克利斯蒂安·霍夫曼·封·霍夫曼斯瓦尔道:《诗歌精粹》,8页,Leipzig,1907。史蒂凡·格奥尔格和他的信徒并没有真正构成一个流派,这里只是指称他们共有的精英化诗学观。——译者注
[33][德]维克多·曼海姆:《格吕菲乌斯的诗歌》,ⅩⅢ页,Berlin,1904。
[34][德]威廉·豪森斯坦:《论巴洛克精神》,28页,Mün,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