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 > 第三节 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第1页)

第三节 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第1页)

第三节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如前所述,幼小衔接是根据过渡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终身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在幼儿园教育阶段,这一工作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入学适应关系密切。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满怀憧憬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夸美纽斯曾经说,为了让幼儿体会到上学是件非常愉快的事,“首先,在接近儿童入学的时候,成人应当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好像节日和收获葡萄季节快到时那样。”其次,“告诉儿童入学获得学问是何等美好的事情”,这样来激发儿童对知识的渴求;再次,“应当努力激发儿童对未来教师的信心和爱戴”,让儿童相信未来的教师是有学问的智慧仁慈的。总之,为让幼儿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信心,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做个小学生,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比如,为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良好印象,幼儿园可以与附近小学和家长合作,带幼儿参观小学;请小学生来园当大哥哥、大姐姐与幼儿一起游戏;在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活动里导入上学的主题或有关内容;请作小学教师的家长给幼儿讲小学的有趣的生活,等等。另外,要重视长期地一贯地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为幼儿注入入学的正能量。比如,让幼儿常常从老师或家长那里听到关于学校的积极的正面的话语,而不是威胁性的、恐吓性的话语,这样有利于幼儿心中的小学成为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他们产生紧张、恐惧,感到可怕的地方。

正面的话语如:

“这个问题你现在不懂,没关系。等上了小学,学到许多东西后,你就会明白了。”

“这是妈妈小学运动会的照片,我们班接力跑第一呢。你看,这是老师在给我们加油。”

“爸爸现在造大轮船,我在小学时就参加了航海模型组,还是小组长呢。”

应避免的反面话语如:

“你现在玩得高兴,上了小学可就没这么舒服了。”

“你总是画得乱糟糟的,上了小学要这样做作业,老师不罚你写十遍才怪呢。”

“上了小学要把玩具全部收起来,回家就好好地做功课。”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小衔接方面的研究表明,富于主动性的幼儿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入学后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小学新环境。

2。培养独立性

幼儿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独立行动与思考的能力、自我管控的能力,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依赖他人等。很多幼儿因为从小在成人的监督下生活,做什么都依赖成人的安排,自己不爱动脑筋,缺乏独立行动能力,离开了成人的安排和监管,甚至难以保证在该学习的时间里学习。长期成人的包办还使不少幼儿遇事总习惯依赖他人,遇到困难更是如此。

独立性的缺乏严重地影响了儿童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独立性的培养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家园共同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协助并鼓励幼儿自我计划、自我管控,独立地行动。独立性的培养与主动性的培养是一致的,可以在同一过程中进行。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往往因为胆小、孤僻,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难以友好相处,结果在新的环境里因为缺少新朋友而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让幼儿真正体会到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愉快,从而愿意主动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去。另外,有针对性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在小学生活中儿童会碰到许多新的规则与纪律,如进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随便说话、下位等。儿童难以记住和遵守这些规定,这成为不少新生受到老师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可刚入学的儿童却一时难以发展与之相应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有的儿童听不懂老师的任务要求,有的儿童不知道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当老师询问作业完成情况时,还很轻松地回答:“我不喜欢做”,或者“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我就没写。”由此可见,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或其他竞技活动,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的规则,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不遵守规则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意识地发展其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幼儿园可在生活制度、游戏规则、集体活动纪律等方面提出适合幼儿的要求,让幼儿逐步加强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以有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

在幼儿园和家庭里,通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给幼儿创造更多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如对幼儿完成值日生工作,完成画画、手工、计算等学习任务,完成某项家务劳动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让他们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快乐感、成功感。在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坚持,不轻易放弃,培养幼儿能自始至终完成一项任务的责任感和毅力。同时,也应教给他们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其学习所需的基本素质,并在此过程中,为幼儿上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准备主要可从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两方面着手。

1。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幼儿期开始出现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指南》明确要求“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具体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学习品质不同于学业知识内容,它似乎看不见、抓不着、难以评量,然而其重要性却丝毫不亚于学业知识、技能,甚至可以说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着更加深刻的长远的意义。良好的学习品质就像是充盈在生活中的氧气,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须臾不可缺少。只有呼吸到新鲜的氧气,个体的身心才会健康,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保证幼儿现在和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使幼儿终身受益。“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指南》)

不能不看到,忽视或轻视学习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学业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学业学习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学习只要培养一个聪明的脑袋就行”等观点,在幼儿教育中仍有很大的市场,成人往往更关注怎样让幼儿更聪明,认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道题等,而对学习品质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定要在幼儿实际的生活、游戏中,在幼儿的所有学习活动中进行培养,而决不能脱离幼儿具体的、鲜活的学习活动,进行孤立的所谓专项训练,那是违背学习品质形成的规律的。因为学习品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不存在一种脱离具体学习领域或学习内容的抽象的学习品质,它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活动中显露出来的。如《指南》里所倡导的那样,“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健康:动作发展)“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感受图书的作用,体会阅读的乐趣。”(语言:阅读与书写准备)“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社会:人际交往)“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科学:科学探究)……也就是说,在帮助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时,就同时在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不怕困难”;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就同时在发展幼儿的“阅读兴趣”“注意力”“收集资料的方法与能力”;在支持幼儿按他自己的想法做事,大胆假设和验证自己的想法时,就同时在发展着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想象力”“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等学习品质。而那些孤立的“注意力训练”“创造力训练”等专项训练,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反感情绪,也违背了学习品质的发展规律。

二是学习品质的培养是要靠长期的、一致一贯的养成教育来实现的,决不可能立竿见影或自然而然地“树大自然直”。因此既不可能靠短期训练急于求成,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比如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喜欢图书的习惯,爱自己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做事认真、专注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都不是靠成人简单的规定或训斥就能够做到的,都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家庭和幼儿园里,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成人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熏陶,并从每件事情上着手,一致一贯地严格要求,让幼儿通过“快乐地重复”(教育家斯宾塞说,习惯就是快乐地重复),逐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