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答案 > 第四节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的作用(第2页)

第四节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的作用(第2页)

(1)幼儿是否能在别人旁边玩,或和别人一起玩?

(2)有没有幼儿被同伴孤立或者排斥?

(3)哪些幼儿经常在一起玩?玩什么?

(4)幼儿是否会一起讨论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或合作做什么事情?

(5)幼儿之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他们怎么解决的?

(6)幼儿如何请求成人帮助?如何请求其他幼儿帮助?

(7)幼儿是否获得了有益的经验或学习到新的交往技能?

(二)调控环境的主要方法

下面以积木角的活动为例,具体来看教师调控环境的全过程。

1。诱导幼儿进入活动

(1)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

哪些幼儿玩过积木角?玩到什么程度?哪些幼儿一次也没玩过?为什么?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是不喜欢?是不知道怎样玩?是忙着玩别的没工夫?是积木太简单?是没同伴一起玩?是玩的人太多就不想去?……),有意识地针对幼儿的情况来诱导。

(2)诱导幼儿投入活动

教师可以用言语或行动直接诱导幼儿进入活动。如对不知道怎么玩、又没小朋友一起玩的幼儿说:“我想去玩积木,你和我一起去好吗?”直接邀请幼儿去积木角;对没有明确去处、东晃西晃的幼儿说:“你想玩什么?搭积木很好玩哦,去试试怎么样?”或带幼儿去观看其他幼儿搭积木,让活动的场面诱导其加入。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同伴来进行诱导。如教师对玩积木的幼儿说:“××也想玩积木,你们去叫他一块儿来玩,好吗?”

2。帮助幼儿展开活动

积木活动是以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为主的活动,幼儿通过操作积木,自由地组合积木,认识形状、发展空间知觉,同时也在与同伴一起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发展协商配合、分工合作等社会行为。

在幼儿进行积木活动时,教师的指导是以间接方式为主的。

(1)观察

幼儿搭建积木大致都要经过摸索、熟悉、单一堆高或排列、连接组合、逐步抽象并命名等几个发展阶段。如小年龄幼儿常常是抱着积木不搭,拿着积木东跑西跑地玩,把积木反反复复地装进盒里又倒出来。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教师的指导是不同的。因此首先要仔细观察幼儿搭建积木发展到什么阶段,有什么个人的特点等。

(2)有针对性的指导

因为幼儿间有个别差异,积木游戏也就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因人施教,指导方式各异。如前述那种不会玩的幼儿,教师应作为支持者介入进去,可和幼儿一起来到积木角,向幼儿介绍一下各种积木的名称,问问幼儿想搭什么,再响应幼儿的提议。如果幼儿不说,教师可先简单地摆几块,动作慢一些,“啊,你看,拼成一块地板了!”然后征求幼儿的意见“你看,下一块放哪里好呢?”或者“你想试试摆块地板吗?”一旦幼儿自己动手了,教师就可以退为旁观者,不时鼓励一下,并在合适时离开,让幼儿自己玩。当然,后续的关照是一直需要的,如肯定幼儿的作品、当家长的面表扬幼儿学了新本领,之后再给他提供照片和图纸作参考,帮助他参与别的幼儿的搭建,等等。

对在积木角自主玩的幼儿,教师主要是观察,一般不要去干涉,更不要去指挥。在幼儿需要时,可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可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考虑如何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水平。

(3)积极的应答式、启发式交谈

教师的积极应答与支持对推动幼儿在环境中持续地展开活动非常重要。

比如,当幼儿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教师,他搭建了一个什么东西时,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要表现出很有兴趣、很关心的态度,而不仅仅敷衍地说一句“啊,我知道了。”让幼儿扫兴。这类幼儿一般喜欢和教师一起讨论自己的作品,教师的谈话要让幼儿切实感到老师很关心他搭的东西,能清楚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哪里,还能获得新的启发。仅仅说“好极了!”“不错!”“搭得很好!”是不够的。当然,幼儿得到表扬的确会很高兴,但是要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把这些空洞的表扬具体化,如指出:“啊,你今天用了8块积木。”“这个半圆形积木放在上面真好看!”“这块积木能把两个积木联起来,稳稳当当,放上去时不容易吧。”等等,于是幼儿会感到老师看得多么仔细,确实很关心自己的作品,并且明白自己什么地方进步了。交谈中也可提问,“这个桥你怎么搭起来的?”“这好像桥头堡,是吗?”让幼儿说说他的想法和成果,有利于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等。教师还可用“我发现你搭的塔顶和××不一样,你的屋顶是三角形的,他的是半圆形的……”“你能用那种积木试一试吗?”之类的话,既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点,又引起对别人作品的注意,并帮助幼儿开拓思路。

(4)提供辅助材料,扩展积木活动

要引导幼儿的搭建思路进一步扩展,教师不必直接指手画脚,可以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来实现。如提供各种塑料小动物、小人物、小交通工具模型、玩具,或者提供关于积木搭建的图书资料、照片、图片等,启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刺激幼儿搭建出更多的花样来。如因有了小动物,幼儿就会想到搭个动物园;有了救护车模型,就会引发幼儿搭建医院的想法,而且还能由此生出很多情节来。

3。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和问题

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幼儿会碰到困难。如搭桥总垮下来,搭塔尖积木总放不上去,一放就碰倒塔身,等等。要解决这些困难对幼儿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但教师什么时候、怎样伸出援助之手呢?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凭借教师的观察和对幼儿的了解,灵活机智地处理。如果幼儿还没有气馁的样子,就让他再试下去,等幼儿要求帮助时再支援;如果幼儿气馁了、生气了,教师可给予精神鼓励。如“哇,你都快搭好了,最后这点是不容易搭的,再试试!”幼儿如果不肯继续了,教师就可以介入。如:“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把这座桥搭好!”一般来说,教师如果陪伴着幼儿,幼儿就能够坚持。当然如果幼儿力所不能及,比如小肌肉控制还不够好,在塔尖上放积木总不能成功的话,教师可以在最后协助完成,让幼儿有成功感,并与幼儿共享成功的喜悦。

积木活动中幼儿的纷争是难免的。为争抢积木,或谁撞倒了别人搭建的积木,或搭建的地方太小太挤,都容易引发争吵。纷争是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纷争发生了,教师应将之视为活动的一部分,将之转化为幼儿的一种学习。教师控制纷争不是就事论事,这一点在第四章“教师的能力”一节中已经谈过了。教师必须在准备环境时就考虑到如何防止幼儿冲突的产生。比如,在准备阶段就组织幼儿讨论规则:积木角几个人玩合适、怎么控制人数、积木怎么分配、各自的搭建区域怎么划定,等等,启发幼儿自己想出办法来,并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教师合理安排积木角的位置,不要将之设在过道边或幼儿进出频繁的其他活动角旁边;投放积木的数量、种类要适当,等等。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幼儿发生了纷争,教师当然要坚决地执行事先所制定的规则,但这决不是代替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让幼儿实际地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利用,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只有协商、对话、轮流才是玩下去的好办法,互不相让的结果是最后谁也玩不成。这些体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幼儿在整个搭建积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保持其情绪愉快,是教师控制活动时最重要的事情。前述的教师指导方式都有利于营造环境的良好情绪氛围。另外,教师需要特别关注个别情绪急躁、激烈或内向、孤僻的幼儿,帮助前者在积木活动中放松情绪,保持平静,减少纷争;帮助后者增强信心,从独自玩逐步过渡到和小朋友一起搭建积木。

4。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积木活动结束时,一是要组织好积木的收拾整理;二是教师要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总结,画龙点睛地为幼儿提升经验,并直接地表述对幼儿的评价。与此同时,也让幼儿展开相互评价、自我评价。成功的总结应当让每个参加活动的幼儿都感到自己在进步,都充满对活动的信心和继续活动的热情,并能在以后的积木活动中玩出新的水平。

以上例子简要地说明了教师如何体现调控环境的作用。不过,此例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因调控教育环境远远比调控一个积木角复杂得多,需要教师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三、改善环境

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变化,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不断改善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改善环境主要是根据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状况,发现环境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以增强环境的选择性、挑战性、多样性、差异性等,通过保持环境的动态变化,来保持环境的发展性。比如,准备环境时有失误,导致环境中出现了不合理的安排,一经发现必须马上调整。如班上幼儿经常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这暗示着活动室里空**的地方太多,需加以间隔;某活动区角没有幼儿光顾、或者光顾时间很短,说明该区角可以撤销或重建;幼儿搭建的积木好几次被其他经过的幼儿碰倒,说明积木角太靠交通要道,需移动地方;幼儿争抢小三轮车,说明准备的小车数量不足。如果数量不可能增加,则应考虑添加一些辅助物(如计时器、小沙漏),来帮助或引导幼儿自己想出各种“轮流”的办法,等等。又如,因为幼儿在活动中发展速度不一,一段时间后,环境对有的幼儿是适合的,而对有的幼儿就可能不适合了,这就需要立即调整。如玩“百变插塑积木”,有的幼儿很快就完成了平面图形,那么,就再给他们投放难度大的立体图形,或修改玩的规则,提高难度。如让幼儿只看两三分钟就把图纸收起来,然后凭记忆插出这个图形,或者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图形,等等。总之,教师要对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次活动后都重新审视一下环境,及时地调整改善,以保持环境的合理性、发展性、教育性,这样,环境才不会静止在一个水平上,才能与幼儿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平衡。一个一劳永逸的环境是不存在的。

准备环境、调控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这是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命脉,环境中的物质材料、人际因素以及它们与幼儿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都是由教师来调控的,幼儿在环境中的活动也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引导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幼儿在环境中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