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答案 > 第二节 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2页)

第二节 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第2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世界幼教界对六七十年代以“智力开发”代替早期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批判了将幼儿的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等同于培养片面发展的所谓“神童”“小天才”的错误倾向,呼吁教育目标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重视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为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打下基础。如全美幼教协会推出的0~8岁适宜性教育方案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育应当顾及儿童所有领域的发展”,“一个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机构应该能够提供一种促进儿童身体、社会、情感以及认知发展的、安全的保育环境”。加拿大学习研究中心《2007儿童学习和发展报告》指出:“早期的学习和发展必须以儿童身体的、情感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英国学校课程和评定当局公布的5岁儿童应达到的目标,指向幼儿人格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的是品德和情感教育,如与同伴和成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是非观念、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德国最新的幼教大纲也强调了全面发展,其规定的八个方面的教育(游戏、社会、语言、动作、音乐和律动、美术手工、环境教育、生活和家政教育)照顾了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新西兰教育部密切结合国情,提出了早期儿童教育的五大目标——健康、归属感、价值感、人际交往、探索,重视培养幼儿的情感和与家庭、社会的和谐关系。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幼儿教育目标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如香港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中规定: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应使儿童“在体能、智能、语言、社群及情绪等方面有均衡的发展,并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教育做好准备。”台湾有关幼儿教育的规定也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其目标侧重“培养良好习惯、合群习性,充实生活经验,增进伦理观念”等。

还需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各国幼儿教育目标都在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对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责任感以及学习品质,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探索兴趣、创造性与想象力、注意力、坚持性等——的高度重视,其关注程度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如美国于1991年就首次提出了“学习品质”的培养。在近年各州制定的婴幼儿学习基准中,都一致强调幼儿的兴趣、好奇心、主动性等,很多州还把“学习品质”单独列为一个领域。如华盛顿州在“学习品质”领域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好奇心与兴趣、坚持性与注意力、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等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在日本幼教大纲所提出的幼儿园教育三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使幼儿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外,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都开始重视“学习品质”目标,如约旦、巴拉圭、越南、泰国等,都在本国幼儿的学习目标中对“学习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在游戏、活动或者任务中表现出热情、好奇心、兴趣、创造性。”“积极参与活动或者任务并能够坚持完成。”“能发起行动或活动,提出建议;投入新的未知的活动。”“乐于参与活动与家务劳动,不总是要成人监督;能够坚持做完。”等。

(4)重视幼儿的生活、游戏与直接经验

尽管世界越来越现代化,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却并没有把知识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是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强调幼儿自身生活的教育价值,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强调幼儿的亲身体验、直接经验的不可替代性。如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幼儿生活的密切联系。他们的课程来自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游戏中去发现并形成有价值的、幼儿喜欢探索的课题(project),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等来学习与探究,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他们。新西兰幼教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的质量就体现在一日生活的质量,让每个幼儿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日本幼教大纲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重视的基本事项”的第一条就是“在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中,在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能获得直接体验的生活中展开教育”,并把“实施以幼儿自发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性指导”规定为幼教机构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

图1-5日本幼儿自己分餐

图1-6新西兰幼儿用钻子在木板上钻洞

(5)重视提高幼教机构教师的专业素质

自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开始,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问题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幼教机构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也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中一个最热门的课题,因为教师专业化程度是教师质量的核心,也是幼教机构质量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把师资学历均提高到了大专以上水平,还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资格、在职要求等制定了规范而严格的标准,配套了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和评价体系、教师专业标准等,以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6)重视幼教机构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的变化对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儿童的家庭和周边环境的质量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指出,学校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向社会开放,全社会共同为儿童创造一个能促进他们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因此,各国幼教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在开放中求发展,在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中求教育的高质量。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1991年在《做好学前准备:一项国家的义务》报告中提出了“为使所有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而必须采取的7个战略步骤”,强调了“积极参与的家长”“关心幼儿的工作场所”“电视教育”“有利于学习的居住区”“老、中、青、少几代人之间的沟通”等方面的重要性;日本为了振兴幼教,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在学校中充实家政课,加强对未来父母的教育;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家长教育和咨询指导;改革福利措施让母亲育儿时间、父母与孩子接触时间更有保障;振兴社区无偿服务活动,吸引幼儿与家长能更多地参与;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促进幼儿与自然接触;确保社区的儿童活动设施(图书馆、儿童乐园、游泳池等),以补充家庭和幼儿园之不足;控制电视对幼儿的不良影响;社区与幼儿园、学校联合举办学习班,提高社区、家庭的教育功能和成人的教育意识;开放幼儿园让其资源为家庭、社区共享,等等。法国、德国、新西兰的幼教大纲也都主张幼教机构的开放性,指出“成功的幼儿教育离不开与社区和家长的合作”。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都将家园结合,向社区开放作为十分重要的办园方针,主张幼教机构与家庭、社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接触”,实现“频密、开放和双向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沟通与合作。

图1-7瑞典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分组活动

(二)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呼声响遍中国大地,一些先进人物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西方的教育制度成了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效法西洋、倡办西学”成为潮流,对幼儿实行“公教公养”的主张也随之被提了出来。为了满足民众变革的要求以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创办了“湖北幼稚园”。之后又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2。旧中国的幼儿园教育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内外战火不断,政治动乱,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缓慢。据统计,1947年全国仅有幼稚园1301所,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内,分布在沿海大城市,入园幼儿也仅13万左右。而且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幼儿园完全成了外国文化侵略的工具和富贵人的专用品,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用的。

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解放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这些幼儿园被形象的誉为“马背摇篮”。1941年,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还颁发了《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培育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为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幼儿教育家,批判封建主义的幼儿教育,反对幼儿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就是这样的机构。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主张没能彻底实现。不过,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

3。新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结束)

(1)历史的转折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为了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幼儿教育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鉴苏联经验,进行了整顿、改造和发展。1951年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规定了新中国幼儿园的教养目标和双重任务,明确了各年龄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和相应的教育内容以及教养员的责任等,使全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方向明确,保教工作有章可循,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幼儿教育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在办园方向上,旧型幼儿园逐渐转为向工农子女开门,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成为幼儿园的受教育者。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成为支援国家建设、为工农服务的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从此,保育幼儿,方便家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在教育思想上,新中国幼儿教育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批判旧教育中存在的封建、买办、崇洋的思想,废除了宗教色彩的内容与活动,学习苏联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为建立新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教育目标上,新中国的幼儿园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使幼儿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幼儿园具体的教养目标、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等也都重新进行了规定。

(2)曲折起伏的前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前的17年中,幼儿园数量大增,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10倍;幼儿园教师队伍也基本建立起来;幼儿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大体确立,一个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新体系基本形成。不过在发展中因为经验不足,也走过不少弯路。如学习苏联的经验时,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批判旧教育思想时,把污水和婴儿一起倒了出去;1958年的“大跃进”中急躁冒进,盲目发展,造成了幼儿教育的大起大落,等等。进入“**”时期后,幼儿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1976年后,我国幼儿教育在经过严峻考验后重获新生。

4。新时期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1)拨乱反正,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以后,幼儿教育战线百废待兴。为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教育部首先恢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幼儿教育领导机构,其次,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文件,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79)、《幼儿园教育纲要》(1980)、《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1986)、《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等。

1980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重新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该《纲要》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及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与要求(小、中、大班幼儿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教育手段(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以及注意事项。

1989年6月,国家教委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以下简称《规程草案》)。《规程草案》在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开了改革的帷幕,不仅明确地规定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任务,而且立专章对幼儿园教育从原则到活动的组织、教育的形式、方法等作了规定。《规程草案》充分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十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1989年8月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该《条例》对加强我国幼儿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