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电子书 >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2页)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2页)

关于不同类型材料的平衡——幼儿游戏的材料一般可分为玩法比较固定的、结构性较强的材料(如各种成品玩具)和没有固定功能的非结构性、低结构性材料。两类材料各具不同的功能。无固定功能的材料(如积木、插片、纸盒、竹棍等)具有开放性,幼儿可变换着花样玩,百玩不腻,特别有利于发展创造性与探索精神;结构性较强的材料虽然玩法固定,但各种有趣的玩具能满足幼儿广泛的兴趣,并让幼儿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或操作经验。鉴于两类材料各有特点与功能,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二者都应有足够的数量,以保证材料的适宜性。

关于幼儿熟悉的与陌生的材料之间的适当比例——在为幼儿游戏提供材料时,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投放的新材料越多,幼儿的游戏兴趣越高。但研究表明,当提供的材料全都是陌生的、新鲜的时候,和全都是熟悉的、玩惯了的时候一样,幼儿表现出的游戏兴趣较低;而当陌生的与熟悉的材料按一定比例配置时,幼儿的游戏积极性更高。另外,陌生的材料与熟悉的材料功能不同,面对陌生的材料,幼儿想的是“这是什么?”“这怎么玩的?”容易诱发探索性行为;而面对熟悉的材料,由于熟能生巧,幼儿往往想“还能用来玩什么?”“能不能这样来玩呢?”从而诱发创造性行为。因此,提供材料时应保持两类材料的适当比例。

(2)促进游戏中人际互动的频率与质量,主要应做到:

第一,教师根据游戏的情况,以匹配游戏的伙伴角色介入,能有效地助推游戏的发展。

例案例一:在大班活动区的“医院”里,几个“医生”都在看图书。有幼儿“病人”去看病,可“医生”说:“今天医院不开门。”“医生要很多本领,我们在学习。”“病人”没办法正准备离开,在一旁的老师看见了。她一边对“病人”说:“有病一定得看医生哦。”一边装着肚子疼,说:“我也要去看医生,我们一起去吧。”到了“医院”,“医生、医生,我肚子疼,要看急诊。”其他幼儿“病人”也叫着要看病。“医生”一看这种情况,只好放下图书来“看病”了。这时,老师“病人”对“医生”说:“医院不能不开门哦,医生学习也要轮流才对,不然病人就危险了。”其他“病人”也纷纷说:“医院不能不开门。”“医院星期天也要看急诊的!”“我妈妈是医生,春节都值班的。”“医生”们不好意思地向“病人”道歉,又开始忙着“看病”了。

案例二:奇奇和伙伴们一起,用积木搭建好了动物园,就大声叫嚷:“动物园开门喽!动物园开门喽!”小朋友被叫声吸引,都往动物园跑。可动物园没有门,于是“游客”纷纷跨“墙”而入。老师见状立刻牵上几个“小游客”的手,边走边高兴地说:“我们幼儿园今天去动物园参观喽!”到了动物园,“游客们”大声问:“动物园的门在哪儿呀?”“怎么找不到门啊?我们要参观动物园!”奇奇和伙伴们顿时发现了问题,边请大家等一等,边抽掉几块围墙“砖”,然后让大家从“大门”进入动物园。自此之后,奇奇他们搭建的动物园、公园等都有了大门。

第二,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

例9月初,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哭闹现象比较多,老师也顾不过来。于是,幼儿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游戏活动,通过大班与小班幼儿互动,帮助小班幼儿尽快安定下来。大班的果果和丹妮带的是个哭闹比较厉害的小妹妹,他们一直牵着小妹妹的手,带她到“商店”里东看看西看看,还随时用纸巾给小妹妹擦眼泪、擦鼻涕,问小妹妹想买什么,慢慢地小妹妹不哭了。小君带的小妹妹一直情绪不高,有点小哭闹,她叫来自己的好朋友思怡帮忙。两个姐姐耐心地跟小妹妹看图书、玩游戏,当小妹妹和两个姐姐一起开心地拍大皮球时,妹妹发出了开心的笑声。小君兴奋地跑过去报告老师,“小妹妹终于开心地笑了,不哭了!”小君与思怡也享受着当大姐姐的乐趣与责任。

(三)适时适当地直接介入游戏进行指导

幼儿游戏的指导虽然主要是间接指导,但在有的情况下,直接介入的指导也是很必要的。一般来说,教师的直接介入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游戏中出现了明显的安全问题或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某种问题时;

2。出现了幼儿难以独立处理的纠纷与冲突,如争抢玩具、场地、强欺弱等;

3。幼儿缺乏游戏动机或游戏兴趣受到严重挫伤,游戏难以持续;

4。游戏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问题,可能影响幼儿进一步的发展。如长时间只局限在某一游戏中;长时间处于消极状态,不加入游戏;游戏中出现偏离正常游戏或妨碍游戏推进的情况,幼儿由于经验或认知的局限,游戏中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等等。

直接介入可能出现三种效果。一种是有效介入,即教师把握得当,顺应了幼儿需求,推动了游戏发展(如案例一);一种是无效介入,还有一种是负效介入。无效介入即介入不起作用,幼儿不理睬,还是我行我素;负效介入则是干扰甚至中断、破坏了幼儿的游戏(如案例二)。

例案例一:小A是在交往方面不很主动,与同伴的交往也缺乏技巧。建构游戏时,他觉得自己一个人搭不起一张床,就想放弃。这时一直观察他的老师建议说:“你去问问其他小朋友,有没有愿意和你一起搭的。”小A不肯去,老师进一步给他办法,“你可以去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要修的床有多么好,也许他们就过来和你一起修了。”小A采纳了建议,去给小朋友介绍:“……修好了,你们可以躺在**休息哦,可好了!”但小伙伴们没人心动,小A很失望。老师又接着鼓励他:“上次你修的那个床很好,别人看到了就跑过来了。没准这次你先动手,他们觉得好就过来了。”小A的眼中露出一丝希望,点点头,开始动手搭了一张床。搭好后,他小心翼翼地躺在上面,十分满足的样子。几个小朋友被吸引过来,渴望地问:“我们可不可以躺一下?”小A非常自豪地同意了。之后,小A的搭建得到了同伴的关注、认同、模仿,好些幼儿被吸引过来,小伙伴们相互启发、共同合作,结果在床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大车、雪橇、大船等,建构游戏越来越红火地开展起来。

案例二:几个幼儿一连几天在玩娃娃家游戏。老师注意到了这种状况,觉得幼儿一直做重复的游戏没有意思,应该去玩别的,于是就对正玩得起劲的幼儿说:“你们已经玩了好几天娃娃家了,多没意思啊,去别的区角玩玩吧。”几个幼儿一下子傻傻地看着老师,像犯了错误挨批评一样,不知所措。等老师走开后,幼儿不情愿地离开了娃娃家,一脸茫然地站着,呆呆地望着别的游戏角。

怎么做到有效介入,把握好介入时机与程度呢?最关键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尊重与理解幼儿的游戏,读懂游戏;尊重与了解幼儿的意愿、想法与真实的需要,读懂幼儿。一般来说,对正沉浸在游戏中的幼儿要尽可能多地观察,尽可能少地干预。因为只有在比较准确地理解幼儿行为和游戏的基础上,才可能较准确地做出是否介入的判断,确定介入想达到的目的以及介入的时机、程度、方式等。同时,介入既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又必须顺应幼儿的意愿和游戏本身的情节,自然地推动游戏持续地发展下去,案例一中的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帮助,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发展游戏,而不是强势干预,强拉幼儿顺从教师的思维、服从教师的意图。而案例二中的教师虽然发现了幼儿游戏的问题并进行干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缺乏对正在游戏的幼儿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游戏具体情况的了解与判断,加之干预的方式(话语)不恰当,结果幼儿不能理解,虽然被迫接受了,游戏却中断了。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娃娃家玩的内容,能在幼儿本身游戏的基础上合理地诱导,是可以把负效介入变成有效介入,既达到指导的目的,又让游戏持续下去的。当然,教师难免有介入失误或者判断困难的时候,遇此情况,可作尝试性的介入。不过介入后一定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反应,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决不能自以为是。若发现幼儿不高兴、不理睬或不理解、不配合时,必须及时地作出灵活的改变。

教师的介入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幼儿游戏中的困难或问题是否真正被解决,游戏是否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不是被妨碍、被阻止;幼儿的游戏兴致是否更高了,而不是不想再玩下去了;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是否获得了新的经验、新的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等等。

(四)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

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游戏指导,都必须遵循游戏本身的发展规律。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与身心的发展而变化,即在不同年龄阶段游戏的发展水平不同,需要不同的指导方法。比如象征性游戏,在小班处于萌芽期、中班处于高峰期、大班处于高水平期,因此,象征性游戏的指导重点就必然因年龄而异。如在小班主要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中班则是尽量多地提供低结构性材料,到大班时,由于幼儿游戏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则可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而让游戏不仅好玩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不仅重兴趣还重视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探索如何制定游戏规则、解决游戏冲突、解决游戏的材料替代或玩法等),通过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引导游戏深入发展。

(五)按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游戏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游戏的指导应考虑游戏的类型。比如,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都是幼儿对其生活的反映,但角色游戏主要反映的是幼儿经历的社会生活,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对物体造型的一种反映。因此,在两类游戏的指导策略上,从丰富生活、提供材料、场地布置以及指导方法上都会有所差异;又如,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都要扮演角色,但角色游戏的角色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表演游戏的角色则往往来源于文学作品。这样,二者的指导过程、指导方法自然也会不同;再如,幼儿的自由自发游戏和教学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游戏为特定的目标服务,有明显的成人制定的规则,教师对活动的控制、干预很强,而幼儿的自由自发游戏则迥然不同。因此,两类游戏的指导必须考虑到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指导。下面以这两类游戏为例,进一步说明不同类型的游戏指导的区别。

1。自由自发游戏的指导

由于自由自发游戏多是幼儿自我发起或自主决定玩法的游戏,因此教师无需对游戏材料和玩法做任何设计或规定,但这决不等于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由于自由自发游戏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幼儿的学习多是无意的,获得的知识也比较零散、杂乱,如果没有指导,幼儿就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然而,教师对这类游戏的指导普遍感到困难,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是带有普遍性的。

例在一次户外自由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沙包供幼儿自由游戏。但幼儿自己玩了不到5分钟,教师就改变了主意,中止了自由游戏。因为他看到幼儿根本不会玩,只是乱扔一气,就随机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结果,因为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游戏过程中出现了混乱,自由游戏时间就提前结束了。

不难看到,如果教师指导能力不足以应对的话,自由游戏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提高教师指导自由自发游戏的水平已经迫在眉睫。自由自发游戏指导的要点如下:

(1)观察、分析游戏

观察与分析的要点是:

行为观察:幼儿在玩什么?怎么玩?(游戏状况)

行为分析:幼儿在什么水平上玩?反映出怎样的发展层次与能力?(已有经验、技能)

发展判断:幼儿获得了哪些经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其进一步的发展应是什么?(新经验、新发展)

支持策略:教师需要做什么?游戏中有什么生长点可进一步加以利用?(指导内容)

(2)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

幼儿游戏的水平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幼儿自己玩出来的,前提是提供大量的游戏机会,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如在一日生活中保证有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开展自发游戏,不以任何理由随意地取消或挤占这一时间;充分使用班级活动室、专用游戏室以及户外场地等开展自发游戏。

(3)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

这一点可参考“游戏的间接指导”中有关材料提供的内容。自发游戏中幼儿可利用的材料不拘一格,特别是无固定功能的材料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材料越丰富,游戏也越丰富。如某园幼儿利用长长短短的木条,大大小小的木板、布块、纸盒,废报纸、颜色纸等,把自发游戏玩得十分精彩。幼儿用木条玩烧烤游戏,用颜色纸、废报纸做服装表演,把木板放地上办起了医院,“医生”给躺在**的“病人”像模像样地看病……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启发幼儿多角度地玩一种材料或一种玩具,当然,对材料、玩具的玩法的扩展只能通过引导幼儿去实现,决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幼儿。

(4)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游戏发展

引导幼儿的自发游戏当然不能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幼儿,特别不宜在幼儿正兴致勃勃地投入某一游戏时,而急于要幼儿向另一个游戏发展。但如果教师完全放任自流的话,幼儿则可能陷入东游西**、无所事事的状态或低水平的游戏中。幼儿园教育的实践表明,教师正确的指导能够把幼儿的自由自发游戏发展成为幼儿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学习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果教师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尊重幼儿自发的兴趣、游戏意愿和发展节奏,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己思考的机会,以必要的等待保持游戏的自然、自由、自主的良好气氛,同时教师以巧妙的提问、多种可选择的建议、引导幼儿同伴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就能大大激发幼儿的兴趣、启迪幼儿的智慧扩展游戏的广度与深度。

2。教学游戏的指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