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育学基础第2版电子书 >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1页)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第1页)

第二节幼儿游戏的指导

一、幼儿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如前所述,自主、自由、创造等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特征,那是否意味着教师面对幼儿游戏只能充当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旁观者呢?游戏是幼儿的拿手好戏,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照样可以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那是否意味着幼儿游戏根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呢?不,恰恰相反,幼儿游戏非常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扮演非常主动的积极的角色。因为离开了教师积极的、正确的指导,易使游戏陷入放任自流的状态,不仅游戏本身的水平难以提升,也易使幼儿陷入随心所欲、快乐辄止的误区,从而难以充分实现或提升游戏的功能,影响幼儿的发展。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更有知识与能力的他人的帮助下,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游戏中,教师语言的和各种非语言的指导,对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掌握知识、技能、思维和学习方式等,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然,不当的游戏指导不仅不能起到促进游戏发展、提升游戏功能的作用,还可能妨碍、甚至破坏幼儿的游戏。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理解与掌握有关“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把正确的游戏理念与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幼儿园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殊性的体现。

二、如何正确指导幼儿的游戏

(一)正确地定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要正确指导幼儿的游戏,首先需要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面对幼儿的游戏,教师一方面必须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与兴趣,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想象、创造的权利,保证不干涉、不干扰、不破坏幼儿的游戏,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与发展。为了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应当是主宰者、控制者、指挥命令者,而应当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各角色的主要作用是:

1。教师作为支持者

(1)以积极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游戏想法、意图等;

(2)创设有吸引力的游戏环境;

(3)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4)以多种方式吸引幼儿加入游戏、维持游戏等。

2。教师作为合作者

(1)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加幼儿游戏;

(2)与幼儿共同商议、沟通游戏的有关事宜(如游戏的主题、内容、开展方式等);

(3)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

3。教师作为引导者

(1)观察游戏、捕捉信息、判断介入时机与方式;

(2)以适宜方式引导游戏的扩展、深入与持续;

(3)通过多种方式(如有目的地提供材料、游戏中进行点拨、个别对话、游戏结束总结等)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发展思维、升华经验、提高认知、交往、表现等多种能力;

(4)参与调解游戏中发生的问题;

(5)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搭建平台、建立沟通渠道、提供技能与方法;

(6)提升、丰富幼儿的游戏技能与方法(如建议角色的商议与分配、材料的使用、角色扮演等的技能与方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三个角色的作用既各有侧重,又难以截然分开,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教师应在何时担任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一定要根据游戏的进展情况、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变化。教师需要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游戏、读懂幼儿的游戏行为、敏锐地捕捉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转换自己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以间接指导为主

在幼儿园教育中,较之于“直接教”,更多使用“间接教”的方式,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特点(请参见第四章第三节)。鉴于幼儿游戏的规律与特点,幼儿游戏指导更是如此。游戏的间接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基础与源泉。农村的幼儿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游戏中可能较多地出现种植、饲养方面的内容,而不大可能玩城市幼儿常玩的红绿灯、交通警察等游戏,因为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过去农村幼儿不玩“打电话”“打手机”游戏,而现在随着不少农民工进城工作,幼儿有了与父母通话的生活经验,于是这类游戏就出现了。由此可见,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是游戏丰富的重要基础。为了发展幼儿游戏,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家园的密切合作,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充实幼儿的日常生活,扩展幼儿的视野,从而为不断扩大游戏的深度与广度打下基础。

2。观察游戏、理解游戏、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应有观察幼儿游戏的意识,重视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这是教师进行游戏指导的前提。教师首先通过细致的观察,看清楚幼儿究竟在玩什么、怎么玩,并对幼儿呈现出的可见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作出这些行为?这些行为表示着其内部怎样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幼儿这一游戏的意义在哪里?游戏的需要、困难、问题有没有,在哪里?等等。在充分了解、分析游戏状况和游戏中幼儿的操作水平、社会性水平、想象创造水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不断地增加、建构他们关于‘整体儿童’的蓝图。观察提供了一个深入儿童内心的窗口,能使教师试着去理解‘儿童的脑子里究竟在发生什么’。”[1]教师据此才能够判断“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才谈得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而避免拍脑袋式的盲目指导。

3。适时调整游戏环境的物与人的要素

通过调整游戏环境来指导游戏最能够体现游戏的“间接指导”特点。调整游戏环境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提高游戏材料投放的针对性、适宜性;促进游戏中人际互动的频率与质量。

(1)提高游戏材料投放的针对性、适宜性,主要应做到:

第一,根据幼儿的实际、游戏发展的实际来投放材料。

在投入材料时,首先需要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实际需要,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及其区别。如幼儿以物代物的水平在小班阶段还较低,据此,给小班娃娃家提供游戏材料时,应较多地提供成品玩具,如布娃娃、塑料玩具餐具和食品等;而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已经大量地以物代物,所以就应投放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半成品材料。另外,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发现不同幼儿的需要,应尽可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材料。其次,材料投放后,要仔细观察幼儿怎样在玩这些材料,以判断、反思材料的适宜性。如观察到幼儿在使用材料中有困难或问题(如安全问题、材料争抢问题),那就要反思材料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材料的难易度、数量、配置等是否得当。再如,观察幼儿用材料怎么在玩,玩些什么游戏,哪些玩法是预料之中的,哪些是幼儿玩出的新花样,一共出现了多少种玩法,各种玩法的价值或问题在哪里,不同幼儿在材料使用上有什么差异,是否所有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适合的材料,幼儿的游戏出现了哪些变化,是否出现了新的材料需求,等等。这些信息将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调整材料、指导游戏等提供重要依据,对保证材料的适宜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二,保证游戏材料的丰富与平衡。

游戏材料的丰富与平衡直接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材料越是丰富,幼儿越可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也就越能保证材料的适宜性;丰富多样的材料在配置上越是平衡与协调,就越能适合幼儿不同的游戏需要。如保证不同类型材料的平衡、幼儿熟悉的与陌生的材料之间的适当比例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