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学前教育史PPT > 第三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第1页)

第三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第1页)

第三节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oms。enius,1592—1670年)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夸美纽斯1592年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磨坊主家庭,父亲是“捷克兄弟会”会员,在“捷克兄弟会”的影响下,他从幼年起就受到爱国主义及新教思想的熏陶。12岁时,夸美纽斯失去双亲,兄弟会资助他完成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离开大学后,夸美纽斯担任兄弟会牧师,1618年,他又担任富尔内克城牧师,同时兼任当地兄弟会学校校长。这期间,他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很多哲学和教育学著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捷克丧失了独立,新教派更是惨遭迫害。在战争中,夸美纽斯的藏书和手稿付之一炬,同时他的妻子、孩子死于战争带来的瘟疫。在身心遭受巨大摧残的痛苦情况下,1623年,夸美纽斯写成《世界迷宫与心的天堂》,揭露封建贵族的罪恶和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强烈谴责大国欺凌弱国的恶劣行为,在书中号召人们团结抵抗,在迷宫中找出一条光明之路。

1628年,夸美纽斯随同捷克兄弟会到波兰的黎撒避难。此时期,他先后撰写了《母育学校》(1630年写成,1633年正式出版)《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的先声》等著作。《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是他留给人类的宝贵教育理论财富。《母育学校》其意在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母亲应该承担起教导自己孩子的责任,该书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1641年,夸美纽斯应邀赴英国讨论泛智工作并建立一所泛智学校,但英国发生的内战使他的泛智工作停滞不前。1642年,他应瑞典政府之聘去瑞典从事编写教科书和语言教学法参考书的工作,共六年之久。但是他想从瑞典得到对祖国援助的希望没有如愿以偿。1650年,他又应邀去匈牙利担任常年教育顾问,办起了一所泛智学校。期间,他又写了一系列教育论著,如《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以及《世界图解》等。

1654年,夸美纽斯重返黎撒。1656年,因波兰与瑞典发生战争,夸美纽斯所有图书及手稿再次被焚烧,包括《泛智论》著作的手稿,不得已又转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避难。在此期间,他继续为兄弟会流亡者争取同情与援助的活动,并在那里整理了《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在晚年,夸美纽斯继续坚持他的教育研究工作及教育论著的整理。他毕生的巨著《关于改进人类事物的总建议》共有七大卷,其主要论述了人类实施全面性的改良计划,使人类能够获得真正和平、幸福的生活。

1670年11月15日,夸美纽斯在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年78岁。他一生为祖国复兴、民族解放、捷克兄弟会生存而努力奋斗,为改革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体系而辛勤劳动,是一位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家,也是一位追求真理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社会改良家。

二、主要教育观点

(一)泛智教育思想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是指所有的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认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夸美纽斯主张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人们掌握一切现实生活所必需有用的知识;二是主张让所有的人都应该掌握知识。

1。教育内容——“一切知识”

夸美纽斯把教学称为“周全的教育”,通过这种“周全的教育”,使学习者在“博学”“德行”“虔信”三方面得到发展。“周全”并不是各门知识的凌乱的堆积,而是指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夸美纽斯认为“泛智”就是从所有个别科学中能形成一种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和艺术的艺术。夸美纽斯认为泛智教育有以下三方面内容:认识事物、行动训练和语言优美。

认识事物,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生活及历史知识。他要求人们掌握知识的精华,通过自我思考形成智慧,并在头脑中生根。人要懂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掌握“—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行动训练,即知行结合,就是在认识事物时必须从事实践活动。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经院教学远离实际、学用脱节的弊端而提出的。希望培养出有活力的、精干而又勤奋的,并且可以胜任一切工作的人。夸美纽斯认为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我的知行,即“使所有的人语言优美,达到能善于言辞,令人愉快。”要求学生在语言方面能做到能言善辩。夸美纽斯强调不仅能用一种语言完美地表达,他甚至还要求人们使用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三种语言。

2。教育对象——“一切人”

泛智教育不仅要求学习“一切知识”,还要求将知识教给“一切人”。在夸美纽斯看来,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学习一切最重要的知识,并且这种教育应该在学校里面进行。夸美纽斯指出,“在那些被摒于学校以外的人们里面,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埋没,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4]因此,他要求学校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不管阶级、性别、富贵贫贱,不分男女,一切儿童都应该进学校读书。

(二)教育的作用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现实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培养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献身祖国的人。首先,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对社会改良的作用,把教育看成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他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减少黑暗与倾轧,营造光明与未来。其次,他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认为,假设要形成一个人,那便是由教育去形成,人的天赋的发展情况关键在于教育。他反对以“智力迟钝”为借口拒绝儿童接受教育的做法,提出“只有受过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密切联系。在他看来,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三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去发展它们。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合适的教育,这种合适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受到不同的教育,最后达到相同的结果。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现世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仰的人。

(三)教育的主导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和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夸美纽斯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指出,人的成长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育也要适应这一自然过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教育适应自然意味着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障碍的。夸美纽斯认为,教师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借鉴和寻求自然中的秩序,要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将求教目光投向大自然,因此,他尝试从自然发展的秩序中寻求教育活动的内部规律,并有意识地将寻求的结果用以指导教育实践。

其次,教育适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自然的领导下能够钻研万物的知识,意味着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教育须以自然为师。他主张教育环境自然化,教育方法适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教学工作遵从自然秩序。一个教育者如果想要遵从自然的话,就不应该采取任何强制的力量,若看到受教育者开始有什么不顺利的地方,可以指望这些发生着的缺点等到利用比较成熟的力量去矫正过来。

最后,教育适应自然意味着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这就要求教育要以自然为方向,步自然的后尘,向自然学习,向实际事物学习,因此,夸美纽斯十分强调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来讲,着眼于实际事物,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学校将成为吸取知识的乐土。

从教育的自然适应性以及普及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提出了前后衔接的单一的学校制度体系。他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划分了人受教育的年龄阶段,在教育领域中首次引进“胎儿教育”“终身教育”和“公立学校”的概念,打破了从前传统学校体系的封闭性和终极性,并建立了统一的学校制度。夸美纽斯按照年龄将人的受教育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不同的时期对应不同的学校。1~6岁为婴儿期,在母育学校接受教育;6~12岁为儿童期,在国语学校接受教育;12~18岁为少年期,在拉丁语学校接受教育;18~24岁为青年期,读大学及旅游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三、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观

夸美纽斯将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发展的根基,提倡尊敬儿童;夸美纽斯把儿童比作一面镜子,在镜子里面,可以注视谦虚、有礼、亲切、和睦以及其他品德;夸美纽斯将儿童比作嫩芽,呼吁父母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他指出,人比其他动物更高尚,父母只注意子女身体的养护和外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他的灵魂,要以教育去滋补、抚爱和照管儿童的心智,真正做到既养又教。夸美纽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指出,儿童不仅是世界的未来的居民,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成为最聪慧的各种人才,所以,应把儿童看作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给予关怀、爱护与教养。

(二)学前教育的意义

夸美纽斯在其著作中写到“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收获那样的果实”,“如果要造就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完成”,他认为上帝既然把儿童赐给了父母,那么父母就要承担起孩子童年时期的教育责任,要以教育滋养儿童的灵魂,抚爱和照顾他们的心智,不能像对待动物一般只注意身体养护和外表的修饰。夸美纽斯呼吁父母们对儿童施以包括虔信、德行、知识和体育在内的全面训练,把他们培养成忠实的、能够智慧地管理自己各项事务的、有才能的人。

四、论母育学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