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学前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 第一节 英国学前教育(第1页)

第一节 英国学前教育(第1页)

第一节英国学前教育

一、近代英国学前教育

(一)英国政府有关贫民幼儿救济和保育政策

近代英国公共学前教育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吸引资本家雇用大量廉价女工和童工,造成幼儿无人照顾、智力落后、道德堕落及死亡率上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引起了慈善家、热心人士及教会人士的深思和探索,他们着手建立慈善幼儿学校,保护和教育贫苦幼儿。随着各方人士掀起的幼儿运动影响,迫于工人阶级争取生存权和受教育权斗争的压力,也出于幼儿保育和教育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社会功能的认识,英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与幼儿保育和教育相关的政策。1967年,政府颁布“国内贫民救济法”,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纺织学校”计划规定: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家庭中的6~14岁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4~6岁儿童可以自由入学。“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规定:在每个教区设立“劳动学校”,教区内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该学校。计划提出对3~7岁幼儿实施有组织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但这时政策的主旨是保护幼儿生命和健康,缺乏教育意图。

(二)幼儿学校运动

1。欧文及幼儿学校的创办

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年)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1800年,欧文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一家大型纺织厂的经理,并开始在那里实施其社会改革及教育实验。他在推行一系列改善工人劳动和生活条件措施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又为工人及其子女创办了一系列教育设施。1816年,为1—6岁儿童创办了幼儿学校,并与儿童初等学校、工人夜校、工人夜间俱乐部等合并为“性格形成新学院”。欧文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新社会观》,又称《论人类性格的形成》(1813),《致新拉纳克郡报告》(1820),《新道德世界书》(1842—1844年)和《自传》(1857—1858年)。

欧文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性格形成学说,即环境决定人的性格。他认为:“人可以经过教育而养成任何一种情感和习惯,或任何一种性格。”[1]欧文创办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开启了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学前公共教育先河。他注重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学校周围建立游戏场,开设宽阔的娱乐房间,幼儿教室布置以动物为主的图画、地图和采集的自然界实物。幼儿学校开设舞蹈、音乐和军训课程,并以“对整个人类表现出宽宏仁爱精神”的原理为指导。“对于幼儿和年龄较小的儿童,除用明显的示意动作、实物或模型或图画施教而外,还用亲昵的谈话循循诱导”。[2]要求幼儿教师热爱儿童、对儿童有无限耐心、热情温顺,绝不能在言语和行动上对儿童威胁或辱骂。

总之,欧文注视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动阶级的悲惨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贫穷、饥饿和愚昧对儿童生命、健康和道德的摧残。他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基于性格形成理论,特别注重学前教育。他的幼儿学校至今是集体主义保育思想和实践的源泉。

2。怀尔德斯平及幼儿学校运动

怀尔德斯平(SamuelWilderspin,1792—1866年)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他倡导的“幼儿学校运动”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并促进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开展。1820年,他在斯平托地区开办幼儿学校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体系。

怀尔德斯平幼儿学校以贫民和工人的幼儿为主要招收对象,以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学校智育目标是贫困儿童的“知识改善”,为此学校开设与初等学校一样的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和宗教课程。在智育方法上,学校重视实物教学并设计“阶梯教室”“教学柱”“教学架”“调换架”等教具及设备辅助教学;自编“发展课文”等教材,以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学会比较和判断事物,从而获得独立求知的能力。怀尔德斯平把上述教学法总结为“开发教学方法”:即激发好奇心,通过感觉教学,从已知到未知,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学校德育目标是:预防贫困儿童道德堕落,消除虚伪、残酷和粗暴等不道德行为,培养爱怜之心、服从父母、正直、勤勉和节制等德行。在德育原则上主张“爱”,方法上强调“赏”。此外,怀尔德斯平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认为教师要有“受人欢迎的风采”“生气勃勃的气质”“很大的忍耐性、温顺、坚忍、冷静”和“关于人性的知识”。他还号召教师研究幼儿心理状态。

怀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继承了欧文幼儿学校在德育、体育及游戏等方面的特色,并有所发展。但幼儿学校过于注重智育内容,教学过程重视记忆而忽略儿童理解能力的做法也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怀尔德斯平一生致力于贫民学前教育,其理论和实践对英国以及欧美各国幼儿学校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学前教育国库补助政策

1833年,英国开始实施教育国库补助金政策,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拨款2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但直到1840年,幼儿学校才开始从这项政策中受益。同年8月,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并提出包括学校设备、娱乐和身体联系、劳动、艺术模仿、学习音标、自然常识、阶梯教室教学和纪律等方面的共34项补助项目。[3]项目倾向于对读、写、算和阶梯教室教学等训练的检查,但补助金额十分有限。英国政府通过国库补助、对幼儿学校进行检查和对教员考试的方式,加强了对幼儿学校的监督和控制,开辟了国家管理学前教育制度的道路。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1。幼儿园引入与发展

1851年,德国流亡政治家哈勒斯·伦克(JohanhaRonge)及夫人将福禄培尔幼儿园引进到英国。幼儿园初期以在伦敦居住的德国人子女为招生对象,用德语进行教学。从1854年开始,幼儿园开始招收英国儿童并改用英语教学,其目的是有意识地在英国人中推广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同年,伦克夫人在伦敦教育博览会上发表关于福禄培尔幼儿园的演讲并获得巨大反响。从此,英国幼儿学校开始受到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的渗透和影响。1861年,伦克夫妇返回德国。同年,英国公布的《修订教育法》开始推行“计件付酬制度”,即初等学校读、写、算学力测验优劣决定国库补助额的多少。该政策导致父母、教师和儿童对智力测验热衷不已,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和福禄培尔教育思想传播进入停滞状态。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使学力测验作为指挥棒的影响逐渐淡化,福禄培尔学前教育思想再次得到发展。1873年和1874年,“曼彻斯特福禄培尔协会”“伦敦福禄培尔协会”相继成立,使幼儿园运动在英国获得了较快发展。伦敦福禄培尔协会作为全国福禄培尔联盟,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2。福禄培尔幼儿园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系统、科学;以发展儿童智育、德育为主要目的;兼具保育和教育功能,迎合了中上层阶级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的需求。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引入,使英国学前教育呈现双轨并存局面:一轨是以工人阶级和贫困阶层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轨是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两种制度并存,满足了不同社会背景家庭子女的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不平等。此外,福禄培尔幼儿园思想逐渐渗透到英国本土幼儿学校,使得幼儿学校逐渐增加了游戏时间,减少了读、写、算训练。

(四)19世纪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初等教育法》颁布

1870年,英国国会颁布《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标志着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法案第74条第一款规定:“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从5岁开始进行义务初等教育的制度由此确立,幼儿学校也被正式纳入初等教育系统。法案保障了5岁以上儿童基本入学,但由于政府允许当时已进入幼儿学校的5岁以下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致使大量5岁以下儿童进入幼儿学校。这不仅使学校经费面临困难,也不利于儿童成长。《初等教育法》的颁布,加剧了英国幼儿学校小学化,也给世人留下了学前教育事实上没有得到认可的印象。

2。幼儿保育、教育政策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后,受福禄培尔运动的影响,英国政府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在学前教育中,除读、写、算等传统的学力考试科目外,增加实物、自然以及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课业;采用幼儿园的恩物和作业,注意手和眼的正确训练。后续对幼儿教师的资格也做了说明。

由此可见,英国学前公共教育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政府有关贫民幼儿救济和保育政策也是被动出现的产物。但随着幼儿保育和教育政策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政府也增强了对学前教育的关注。

二、现代英国学前教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