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学前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学前教育(第4页)

第三节 中国古代社会学前教育(第4页)

儿童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游戏始终是儿童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更是社会对儿童实施教育和儿童个体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传统学前教育中,幼儿游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

(一)古代幼儿游戏的意义

孔子在他的一些弟子无所事事时曾说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意思是每天吃饱了饭不干事,倒不如投箸下棋去玩一玩,也比干闲着强。在孔子眼里,游戏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唐代路德延在其《小儿诗五十韵》中,以洋洋五十一韵句详述了唐代民间流行的多姿多彩的儿童游戏。例如:

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寻蟋穷屋瓦,探雀遍楼椽。夜分围榾柮,朝聚打鞦韆。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远铺张鸽网,低空射蝇弦。斗草当春迳,争毬出晚田。等鹊潜篱畔,听蛩伏砌边。旁枝粘舞蝶,偎树捉鸣蝉。垒柴为木屋,和土作盘筵。险砌高台石,危跳峻塔砖。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给儿童身心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留给后世丰富的游戏材料。

在中国古代,正统的观念一向是认为“玩物丧志”的,即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因此,一些学者和家庭都对以“玩”为特征的儿童游戏持不提倡乃至反对的态度,但也有不少人充分肯定儿童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

游戏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于游戏活动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意义,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其《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进行了充分肯定。他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应提倡“歌诗习礼”一类游戏娱乐活动。诵诗唱歌的作用,“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而习礼活动的作用,“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游戏活动可以宣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可以促进其血脉畅通,骨骼强健。可见,王守仁是从对儿童身心两方面的有益作用来看儿童游戏的教育意义的,尤其指出了游戏与儿童天性之间的天然联系。

游戏能促进儿童的知识学习。中国古代儿歌故事可以说是一种作用独特的儿童游戏形式,即文化游戏。作文启蒙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对子”。“对对子”中要求词性的严格相对,是一种对位的游戏。如古代民间儿童游戏中就有“斗草”,其含义之一就是对花草名称,如“狗尾草”对“鸡冠花”等。传统儿童游戏中有一个大类就是文字游戏,如绕口令、猜谜、回文等,这种游戏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可见,讲究知识性,追求知识启蒙的效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重要特征。

游戏能涵养儿童的品行修养。对于儿童游戏的德育意义,古人有充分的认识,乃至于有意赋予大量儿童游戏以道德含义。中国古代有一种儿童游戏叫作“木射”,即在前方竖立15根木柱,游戏者抛球滚地而行,将其击倒。这15根木柱上分别刻有“忠”“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傲”“慢”“佞”“贪”“滥”等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的概念。这就使游戏过程成为一个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过程,即追求美德,击倒恶行。不少儿童游戏具有锻炼和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的作用。如弈棋,孟子曾举过当时的国手弈秋教人下棋的事例,说明下棋对人的意志、恒心的磨炼。他说,下棋虽是雕虫小技,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可能学会。弈棋的作用不仅仅能锻炼智力,还能培养意志。

游戏还能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对儿童而言,游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孩子们每逢春天来临,自己制作五颜六色的风筝,去田野放飞;夏日的晚上,做成素雅而又艳丽的荷叶灯,擎着满胡同奔走;在夏秋之交的艳阳和习习凉风中,捕蝉捉蛩,倾听蝉儿的鸣唱,观赏秋虫的撕咬;严冬来临,玩冰灯、堆雪人、打雪仗、滑冰雪,自是一番陶醉;逢雨后天晴的日子,观彩虹、吹水泡,五彩缤纷;当年节佳时,观彩灯、看烟火、听戏曲等。从而使儿童从小就受到陶冶,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

(二)古代幼儿游戏基本种类

中国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1。运动游戏

是指那些以运用体力为主、有一定活动强度的游戏形式,有较强的娱乐性。如角力型的,包括摔跤、拔河、斗牛、斗草等,这些儿童游戏在中国民间流传广泛。儿童游戏中的“斗牛”是指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头对着头作角抵之戏。斗草,即儿童捡来杨树叶子,取其茎柄粗壮老成者,与他人的叶茎两两相交,用力对拉,赛茎柄的韧性,以不断者为胜。球类的,如儿童蹴鞠犹如今之踢足球。有两种,一种为表演性质,另一种为竞技性质。前者是以双脚玩球,踢出各种花样,令球在身边飞舞,不使落地。后者与现代足球有些近似,也有球场、球门,众儿传踢,最后射入球门。投射的,讲究动作的准确性。如抛砖、抓子儿、掷钱、弹弓、射箭、投壶等。冰水的,主要有游水、打水仗、弄潮、赛舟、垂钓、跑冰、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等。另有踩高跷、抽陀螺、放风筝、捉迷藏、打秋千、骑竹马、滚铁环、爬竿子、跳大绳等。

2。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指以运用智力为主的游戏形式,这一类儿童游戏在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的独有特色。包括棋牌类智力游戏,有围棋、象棋、各种民间杂棋、各种骰子戏、各种纸牌等。棋牌类游戏的重要特点是玩时用脑、斗智。拼图游戏,包括燕几图、七巧板、“伤脑筋十二块”、益智图、九连环等。拼摆类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智力游戏的代表,以其充分的科学原理,具有很高的锻炼儿童智力的价值。七巧板源于宋代黄伯思创造的燕几图,是中国古代拼摆类游戏的代表。七巧板巧妙借助几何学原理,通过对一个正方形平面的对称分割,而形成几块可以拼组大量事物形体的几何形状,并可将大量事物的三维空间形态转化为二维平面形态,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七巧板现在国外也广泛流行,被称为“唐图”(tangram),甚至还有研究解七巧板问题的电脑程序。[10]

3。语言文字游戏

这是借助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而编制的儿童游戏,既符合儿童喜欢寻趣的心理特点,还能训练儿童的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包括绕口令、猜谜语(灯谜)、回文、拆白道字、顶针续麻、拍七、敲诗、打麦等。由于语言文字游戏不需要借助器具场地,而且用心、动脑,有趣、易行,所以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4。生活角色游戏

指儿童自发地模仿成人的社会生活内容而进行的游戏,是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及社会化过程的有效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内容的极具变化且丰富多样,儿童生活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同样十分广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意为孔子小时候喜欢玩模仿成人祭祀的游戏。中国古代生产劳动中的职业类型、买卖生意;家庭生活中的家庭礼仪、亲子关系、饮食起居、生活方式;文化生活中的演剧唱戏、说书杂耍、教书为师;等等,均被儿童加以模仿。

从以上分析可见,中国古代儿童游戏首先是具有高度的智慧内涵;其次,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崇尚道德;再次,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并没有忽视儿童的身体锻炼。另外,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强调充分地利用自然物,不受时间、场地、器具的限制,简单易行却又可玩性极强,从而使游戏这种教育资源呈现出普遍性,任何一个儿童可以在游戏的快乐中成长。中国古代儿童游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高度重视。

小结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它与人类社会一样古老。在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公养公育,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家庭出现,学前教育开始由家庭承担下来。中国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如对胎教的重视,对于儿童从行为习惯、伦理道德到文化知识进行全面教育。特别是在宫廷,对学前教育的师资、教育内容、考核等方面均有相应的设计。中国古代蒙学部分承担着社会学前教育的职责,而社会慈幼机构对于孤儿难童发挥着教养合一的功能。中国古代游戏在儿童教育和成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术语

生活教育;胎教;保傅制度;三母制度;慈幼机构;村塾;童蒙教材;儿童游戏

思考题

1。原始社会学前教育有什么特点?对于当前学前教育有什么启示?

2。中国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方面?评述其意义。

3。试对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进行评析。

4。试析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价值及其特点。

[1]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第13~1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第10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第14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4]关于颜元对体育的重视,梁启超曾有言:“中国二千年来,提倡体育的教育,除颜元外,只怕没有第二人。”(《饮冰室合集》第14册)王守仁为了使儿童乐学,主张增加习礼、歌诗两门课程,习礼可以“动**其血脉,拜其升曲”,歌诗可以“泻其跳号呼啸”,与体育相关。

[5]冉苒:《中国古代初期无婴幼儿教育机构说质疑》,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56~59。陈汉才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中也有相似的观点(见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第18~19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6][唐]颜师古:《急就篇注(序)》,见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第26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8]王观国:《学林(卷七)》,见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第71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9]徐梓:《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第75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杜宪成,王伦信:《中国幼儿教育史》,第14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