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科学领域中的幼儿数学教育 > 第十一章 幼儿认识量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1页)

第十一章 幼儿认识量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1页)

第十一章幼儿认识量的发展与活动指导

第一节幼儿认识量的发展

长长的彩带、薄薄的绘本、大大小小的弹珠、粗细不一的圆柱体……各种不同的量充斥着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想要引导幼儿正确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见量、快速完成量的正逆排序、准确理解量的守恒,首先要了解幼儿认识量的发展特点。从总体上而言,幼儿对量的认识有其共同的特点,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量的认识又表现出了其特殊性。

一、幼儿认识量的一般发展特点

(一)从感知差异明显的量到感知差异不明显的量

儿童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对物体量的认识,但“在幼儿尚未学会测量之前,对物体量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它们的感知”,并且,这种由感知所积累的认识不够精确且缺乏分化。例如,3~4岁的儿童往往只能感知区分差异很明显的量,他们可以在樱桃、苹果、西瓜中区分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在铅笔、跳绳和拔河绳中找出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但一旦他们遇到差别不明显的量时,区分起来就有些困难。随着年龄增长,在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幼儿对量的认知和辨别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慢慢地,他们开始能根据物体量的差异进行数量10以内的正、逆排序,认识、区分量的精确性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二)从对量的绝对认识到理解量的相对性

在和幼儿的接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为了谁的冲锋枪最长、谁盖得楼最高、谁的玩具熊最大而争得面红耳赤,这是因为早期儿童对量的认识是一种绝对化的认识,他们把所掌握的具体物体量的特征看成完全绝对的。这一时期的幼儿并不能理解长和短、大和小、宽和窄以及其他变量,都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和区分的,物体具体的变量特征要看它的比较对象。随着经验的增长和丰富,当儿童从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渐过渡到三个或者更多物体的选择和比较之后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三)从语言、词汇的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幼儿对于量的知觉很大程度上受语言和词汇的影响,只有在配以准确的语言和词汇的情况下,幼儿才会对各种连续和不连续的量产生清晰、分化的感知觉。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量,幼儿积累起了有关物体变量的经验,并且能够区分它们,但有时还不能用准确的词汇表达它们的意义。我们经常会听见3~4岁的幼儿说“我要一支大铅笔”“你的牛奶比我的小”,在他们的世界中“大、小”成为用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名称的通用词汇。正是由于在语言、词汇的表述和使用上,儿童会经历一个从不精确到精确的发展阶段,所以,在教育幼儿感知和认识量的过程中,成人要帮助他们准确使用词汇,以促进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让幼儿既可以清楚地认识、辨别各种空间量,又可以准确地用语言和词汇进行描述和运用。

(四)从正排序到逆排序,从理解排序中的相对性到理解排序中的双重性

在对物体进行排序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对物体大小、长短排序的能力,其次是对实物数量的排序,最后发展起来的才是对抽象数字的排序。在了解学前儿童排序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如下几个概念。

排序中的可逆性:即我们常说的正排序和逆排序的能力,把物体按照一定的量的差异排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比如,从高到矮反之就是从矮到高;从大到小反之就是从小到大等。

排序中的传递性:在比较红(最长)、黄、蓝(最短)的三支铅笔的过程中,如果不依次比较三支铅笔,只是比较出红铅笔比黄铅笔长,黄铅笔比蓝铅笔长,那我们就可以说红铅笔比蓝铅笔长。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红铅笔是没有和蓝铅笔直接进行比较的,而是通过黄铅笔这个中介传递推理过来的,这就是排序中的传递性,在序列中所有的对象都可以用传递的方法来判断它们之间量的关系。

排序中的双重性:在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每一个对象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对象大,比后面一个对象小。如圆点卡片的序列中,每一张卡片都比前面一张卡片上面多一个圆点,比后面的卡片少一个圆点,序列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双重性。

具体来说,3~6岁的儿童几种排序能力的发展顺序依次是:正排序、逆排序、传递性和双重性。因此,在教育儿童排序时,既要顺应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又要从大小、长短等具有直观形象的连续量开始。

二、幼儿认识量的年龄特点

(一)3~4岁左右

1。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年龄特点

早在2岁左右,幼儿就具备了大小感知的能力。面对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时,他们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大的那个;当老师指着两个大小不一的皮球说“把大皮球递给我”时,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幼儿正确的反馈。但此时的幼儿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来描述量的特征。

到了3~4岁,幼儿对大小的认识和区分更加精确,他们已经能够找出差别不太明显的一组物体中的最大的和最小的。如下图,在六个差别不明显的苹果中,大部分幼儿可以准确地指出第一个最大、第四个最小。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可以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不同的物体大小,当把大小不同的皮球放置在远近不同的位置,教师说“把大皮球递给我”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图11-1大小不一的苹果

除了对大小的认识更精确以外,3~4岁的幼儿对长短也有了一定的辨别和区分的能力。当给他们呈现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并问其有什么区别时,一般都会得到“这个长,那个短”的答案;而且他们也清楚地知道之所以一根棍子可以够到床下的鞋子而另一根不能是因为它们长短不一样。这说明此时的幼儿已经可以用简单的词汇对变量进行描述,但他们往往把“大”“小”这两个词汇作为各种变量的通用词,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说“我要大橡皮泥”“我要大棍子”。

2。感知重量能力的年龄特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