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物体分类的教育活动指导
对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涉及集合术语的前提下,引导幼儿感知集合与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集与子集及其关系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去。怎样设计感知集合的教育活动呢?教师首先要掌握各年龄儿童感知集合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年龄班的教育要求,然后才能经过多种选择与决策,设计出符合儿童需要的感知集合教育活动。感知集合教育主要包括物体分类、1和许多、比较两组物体的多与少等几部分基本内容。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它是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小班学数前的教学内容,也是学数以后中、大班的教学内容。分类不仅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而且它是正确计数和形成数概念的必要基础,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理解并掌握分类的类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一个庞大的分类知识系统,以便为不同水平的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分类要求。分类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按物体对象分类。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如从玩具筐里把皮球都拿出来放在盒子里。
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形状分类。例如,把各种颜色的花片,按颜色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把不同形状的积木,按形状分成几堆等。
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量的差异分类。例如,把大球和小球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盘子里;把厚书和薄书分别摞在一起等。
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把橡皮、铅笔盒、彩笔等归为一类,属于学习用品;把碗、杯子、牙刷归为一类,属于生活用品。
按物体的材料分类。即按物体材料的性质分类。如按木、铁、纸、布等不同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按数量分类。如把相同数量的物体归在一起。
按物体间的联系分类。如将手与手套、羽毛球和羽毛球拍、小猫和鱼等归在一起。
按是否分类。如把苹果放一起,把不是苹果的放一起。
第二,按维度(特征)个数分类。
一个维度(特征)分类。例如,分别按颜色、大小或形状分类,这都是一个维度(特征)分类。
两个维度(特征)分类。例如,把大的、圆形的归并在一起;把五个绿色的物品归并在一起;把小花猫在吃鱼的归并在一起,都属于两个维度(特征)分类。
三个维度(特征)分类。例如,把大的、红颜色的、正方形归并在一起;六个红色的苹果归并在一起;两只跳跃的小猴归并在一起,都属于三个维度(特征)分类。
自由分类。面对分类对象,幼儿自己自由地确定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
第三,按包含关系分类。
具体概念分类。指对同类同名称物体进行分类。从不同的生活用品中把碗、勺子、杯子、梳子、镜子等分别归类。
一级类概念分类。例如,从一堆画有各种水果、餐具、学习用品的卡片中把水果的卡片拿出来或者分别归类。
二级类概念分类。例如,按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分类。
通过对分类类型的了解,我们能较为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分类难度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对分类难度水平的理解是准确判断幼儿的原有分类水平和“跳一跳”能达到的分类水平的必要基础,教师了解并理解分类的类型及难度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较大的内容选择空间。
一、物体分类的教育目标
分类是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班的教学内容,在设计分类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明确分类教育目标,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在专门数学教育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理解分类的价值与意义,学习并运用分类,为理解集与子集、建构集合概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小班
1。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根据范例和口头指示分出一组物体。
2。学习根据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和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分类。每类物体宜在4个左右。
3。理解掌握“一样”“不一样”“放在一起”“都是”等有关词语。
(二)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