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
儿童诗歌常用的表现形式有重复、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诗歌的表现方式时,不需要让幼儿知道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只要让幼儿感受到诗歌中“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四)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学习朗诵诗歌。通过反复朗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师大声、幼小声诵读,集体、小组、个人诵读,分角色朗诵和对答式朗诵等方式让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五)围绕诗歌开展相关活动
在幼儿学会朗诵诗歌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展和诗歌相关的活动。
1。诗歌表演游戏
对一些内容很有趣、有情节的叙事诗,可以让幼儿通过表演来体验角色的心理和情感,如《小熊过桥》《小猫和小弟》等。
2。配乐朗诵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抒情诗,教师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
3。绘画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画笔把对作品的想象画出来。
4。诗歌仿编活动
对于一些有一定格式、多重复结构,并且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幼儿熟悉的诗歌,可以组织仿编活动。和故事教学一样,诗歌仿编也具有年龄班特征。小班可以换词,中班可以换系列词,大班可以换画面,也就是进行创编。
附:诗歌
1。《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
有只小熊来过桥。
走不稳,站不牢,
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
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快来呀,
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
对着小熊高声叫:
“小熊,小熊不要怕,
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走过桥,
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2。《下巴上的洞洞》
从前有个奇怪的娃娃,
娃娃有个奇怪的下巴,
下巴有个奇怪的洞洞,
洞洞,谁知道它有多大。
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