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试卷 > 第二课 幼儿园故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3页)

第二课 幼儿园故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第3页)

(3)录音、录像和情境表演

可以通过视、听文学作品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知觉表象,由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唤起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

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为了引起儿童的共鸣与兴趣,教师的描述要抑扬顿挫、栩栩如生,绘画要活灵活现,才能很快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理解故事

理解故事的形式与方法宜多样化,可结合提问、体验活动(如穿衣服的故事可以让幼儿自己穿衣服,做蛋糕的故事可以让幼儿尝试做蛋糕)、表演、猜谜、美术活动(如故事的主人公是花猫、白猫,可以画花、白、黄、红猫,请幼儿找出故事中的花猫和白猫)、音乐、体育、各类游戏等形式进行,但所有形式都应围绕故事的内容、角色、情节等展开。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难点与重点。

(1)提问法

提问最好与幼儿的操作活动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动静交替,使幼儿动脑、动手、动身体。提问的方式主要有:帮助幼儿记忆的提问;针对细节的提问;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针对故事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针对作品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练一练

《鹅大哥出门》

第一遍提问: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第二遍提问:鹅大哥是怎样对待小鸡、小鸭的?

第三遍提问:如果你是鹅大哥,你会怎样对待小鸡、小鸭?

需要注意的是,提问应紧扣故事的重点。教案设计要准备关键性问题。

第一遍提问:是什么?(理清故事名称、角色、主要内容)

第二遍提问:为什么?怎么样?做什么?什么样?

第三遍提问:假设性提问“如果你是……”

(2)图示法

采用简笔画的方式,用线条、形状或形象,简单明了地反映故事内容和情节。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用直线、曲线等线条表示故事中人物活动的路线等。二是用花草、动物等简单的图形表示故事中出现的各类具体事物。

如《狐狸和鸡》,公鸡三次离家,路程一次比一次远,呼救声一次比一次弱。可以用图示表示。“——”表示路程,喇叭表示声音,喇叭越画越小。《鹅大哥出门》的复述可以通过门口、池塘、小鸡、小鸭等简笔画帮助幼儿记住线索。

注意:图示应简单、形象。不要做得过于花哨。

3。围绕故事开展相关活动

(1)复述和朗诵

这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创造的活动,是欣赏过程在大脑中产生的作品意向的表达或表现。故事复述有全文复述和细节复述两种形式。用于全文复述的作品大致须具备下列特征:篇幅较长,结构比较工整,语言和情节有适当反复,词语优美爽朗,通俗易懂,形象富有童趣。有些作品难度较大、篇幅较长,但文中的有些描述或人物对话特别精彩生动,可以让儿童在欣赏的基础上学习某一段或某几段的复述。

成人可以用多种方法帮助儿童学习怎样复述,如有变化地反复欣赏同一个作品,参与和作品有关的系列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参观、观察、歌舞、劳动等,积累不同语境中的表达经验。成人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声音特征与情感的关系,如提醒孩子仔细观察倾听同伴的话语,猜测他此刻的心情,可以问说话者本人刚才说话时是否高兴;成人还可以帮助儿童找到声音和场合的关系,如上课发言时声音要响亮,个别交谈时应轻轻讲话。实践表明,通过开展“说悄悄话”“我和星星打电话”等语言游戏,能有效地培养儿童对语言强弱高低快慢的控制能力。孩子年龄越小,游戏的方法越有效。成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诵和讲述,既带给孩子语言美的享受,又激发他们模仿的愿望。此外,可以让孩子在音乐伴奏声中学习朗诵。儿童在朗诵时能不知不觉受到音乐的调节而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以后,只要告诉儿童像唱歌那样朗诵,韵味就出来了。在日常生活中自由分散地利用玩具和道具练习复述和朗诵,可以让儿童互相评议,互相模仿。

组织这类活动时我们提倡儿童互相欣赏,把自己最好的感觉、最好听的声音表现出来,大家就会感觉到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枯燥乏味的重复,注意力自然就被艺术活动所吸引。朗诵和复述的主动性、能力、自信都会在相互模仿、自我调整中不断提高。

(2)表演

表演一般都由复述自然转入。从文本的复述到表演,从语言到动态形象的表达,是早期的戏剧创作实践活动,极具创造性。由于儿童十分喜欢作品表演活动,成人完全可以利用一个作品尽可能地扩大教育效益,凡儿童已学会复述的作品都可以组织其进行表演。

表演内容分为如下五个层次。

情境性对话;根据现有作品或自创作品进行出声或不出声的表演,包括个人的哑剧表演;主要人物形象的立体动态塑造;作品段落的表演;作品完整形象的表演。前四个层次的表演,可以在欣赏和朗诵活动中穿插进行,也可以在学会复述后即兴地进行。在大班可以由儿童互相邀请来决定谁表演什么角色、表演哪个片段。第五个层次一般在学会复述的基础上才会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这样儿童不必再为回忆语言而分散注意力,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表情以及彼此的相互关系上。同时也在表演中加深体验,提高复述水平。

表演技能的掌握要求:表演和口头表达一样,必须在塑造形象的实践中提高技能。要随时随地内化表演模式。

(3)创编

儿童故事活动的创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对欣赏的作品内容进行编构和仿编。这类创编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需要儿童具备多种条件,如对故事图示的理解、有关知识经验的准备和语言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活动,对学前儿童具有积极的挑战意义。编构活动包括扩编和续编等形式。扩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品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成人通常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的,如问小熊还会把萝卜送给谁?谁又会把它怎么样?(《萝卜回来了》)还可以借助某些活动与操作材料,凭借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编构,如剪贴编故事、绘画编故事、看手帕编故事、用玩具和木偶编故事、表演编故事和听音乐编故事等。续编是让儿童根据故事的开头和发展编出结尾或者是情节**部分,或者在原有诗歌的基础上继续编出新的段落。不同年龄儿童编构故事活动应贯彻从理解到表达的原则,服从文学教育活动的整体要求,针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小班编构的重点是编构故事的结局,中班编构的重点是编构故事的**部分,大班则是编构完整的故事。仿编活动是儿童在文学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要求儿童仿造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调动自己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这种想象往往是在文学欣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发展儿童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学习文学作品大有裨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