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教师常见的问题 > 问题一 幼儿园教师有必要参与教科研项目吗积极利用教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第1页)

问题一 幼儿园教师有必要参与教科研项目吗积极利用教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第1页)

问题一幼儿园教师有必要参与教科研项目吗?——积极利用教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一种古老的职业,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师观,即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当充当知识传递者和道德示范者的角色。然而,当代的教育发展实践证明,教师仅仅成为一名“教育者”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实现专业化,除掌握必要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是指教师要通过系统的专业研究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简单地说,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教科研素质,成为研究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备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从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事教科研工作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幼儿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

★案例★

某幼儿园在一次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如“幼儿园的游戏如何开展”“游戏材料该如何投放”“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幼儿的游戏”等,根据这些问题,教师们深入探讨和研究,把教研活动上升到了科研的层面,通过两年的努力,课题“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与运用”成功结题,不仅解决了该园在幼儿游戏活动中长期存在的材料问题,更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有一天,天空下起了雨,教师组织幼儿在楼道观察下雨,蒙氏教育大一班的李琦小朋友问老师:“天上怎么会有雨?”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教研主题,组织教师研究、讨论,共同设计了“会变的水”这一自然科学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用灯泡当太阳,将装有水的烧杯在炉上加热,水遇热冒气,在烧杯口盖上玻璃,玻璃上有水珠,拿起玻璃水珠就滴下来。老师告诉幼儿,地面上的水受了热变成了水蒸气飞散在空中,这些水蒸气在空中受冷便结成小水滴相互碰撞、合并,体积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这就是小朋友们看见的雨。

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们根据这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分别撰写并发表了自己的科研论文,并为以后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找到了一条方便快捷的途径。

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是教研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成了具象的教育实践,是日常教育活动向研究性实践活动转化的过程。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是幼儿园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口号喊得响,研究做得少;二是课题级别高,研究水平低;三是教的不研究,研究的不教;四是墙外花灿烂,墙内不闻香。

对策

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这是目前摆在幼儿园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教科研工作应该以教室为研究场所,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内容,从教师熟悉而擅长的日常工作出发,在教学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1。正确认识教科研,克服对教科研的畏难心理

不少教师认为科研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对科研存在畏难心理,常常谈科研色变。在教研活动中,老师很愿意针对某一次教育活动或某一个教育情境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上升到科研的层面,老师们就会哑口无言,无所适从。其实,从广义的角度讲,科研包含了教研,只不过科研的计划性、系统性更强。幼儿园教师更适合以教研活动为基础,在教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再尝试从科研的层面来解决问题。

2。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研究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以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日常工作。教室就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在自己的教室里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过程。在这个实验室里,幼儿是熟悉的,环境是熟悉的,工作内容是熟悉的。哪些孩子性格内向,哪些孩子富有创意,哪些孩子需要鼓励,哪些孩子渴望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情况教师都了如指掌,易于收集到珍贵的原始素材。教室犹如一台摄像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游戏都无一遗漏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自然而真实,便于教师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欣赏。这样的研究紧密结合了教师的工作,既不会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又易于达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3。教师要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儿

幼儿园教师的研究离不开幼儿,最终的目标也是服务于幼儿。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尊重幼儿,了解幼儿,以探究的目光研究幼儿。尊重幼儿,了解幼儿,并不是一句空话,应当体现在行动上。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是孩子内心强烈的渴望;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或许是孩子无数次努力的结果;一次错误的背后,或许隐藏着孩子好奇、探究的科学精神……只有尊重孩子,才会主动接近孩子,才能破译孩子的密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教师要以审视的目光反思自己

反思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倡“一日三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以审视的目光反思自己,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该反思些什么呢?反思我们设计的教育活动是否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关注点?反思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是按自己预定的计划一成不变地实施,还是根据孩子的反应做一些灵活的调整?反思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让孩子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工作,积累经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更符合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通过反思,教师能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提高,反思中成长。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中,我们曾有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也有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幼儿教师只要立足本职,在日常工作中探究、反思,就会不断成长,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科研之门也会向我们敞开。

附:

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养幼儿科学素养

作者:费娇莹指导教师:李杨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儿童学习与发展内容,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科学依据。在深入学习《指南》后,我将指南精神贯彻于一日生活及教育教学之中,不断实践、反思,现总结经验如下。

一、了解幼儿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

(一)幼儿数学认知是从动作开始的

幼儿计数,起先不但要用眼看,而且要动手去数,有些幼儿数物体的时候,还要用手指碰到物体才放心。而后,幼儿可以逐渐减少用手点数的动作,他们用眼睛看实物,嘴里默默地数,用的时候还要用手指来帮助数数。

(二)幼儿的数学认知最初要建立在具体实物的基础上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物体的认识需要借助直观的材料,如要求幼儿用不同形状拼成一个图形,不能只让幼儿抽象地想,而是要把材料给幼儿,让幼儿不断摆弄和操作。提醒注意,当幼儿没有过渡到抽象水平时,一定要提供给幼儿具体形象的东西,让其摆弄,帮助他朝着抽象水平迈进。

(三)幼儿数学概念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幼儿的数学认知开始于外部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概念,还要在头脑中重构实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幼儿按照红绿红绿的规律排列物体时,头脑中必定有一长串红绿红绿的表象。

(四)幼儿数概念学习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比如,幼儿刚开始学习数的组成时,对分合关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它所代表的那一种具体实物上。知道3个苹果是3,而不知道3个橘子也是3,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五)幼儿数学认知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大量练习能让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幼儿的数学认知。比如,让幼儿点数散乱摆放的立体图形,幼儿往往会漏数、重复数而导致错误。教师就会教给幼儿一个策略:数一个用笔划掉一个,这个策略虽然简单,但是很少有孩子会自发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和应用之后,幼儿感觉这个策略的确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点数,这个策略就习得了。

二、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5岁以后,明显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