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教师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 问题三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有哪些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规内容与要求(第1页)

问题三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有哪些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规内容与要求(第1页)

问题三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有哪些?——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规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一般包括入园、早操及晨间谈话、进餐、盥洗、饮水、如厕、自由及教育活动、午睡、离园九大环节,每个环节在幼儿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幼儿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组织好各个环节,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生活,使一日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整体。

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中,应珍惜幼儿的时间,关注幼儿活动的有效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防止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能做的应给幼儿机会做,凡是幼儿能想的就给幼儿机会想。

★案例一★

午睡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渐渐进入了梦乡,只有几个小朋友辗转难眠,奇怪的是平时躺下就睡着的甜甜小朋友今天也没有睡着。再一次的巡视结束后,我坐到了座椅上。无意中的回头发现了一个现象:甜甜的口里正含着什么东西,我的心不禁一颤……

分析

这时教师首先不要惊慌,更不能够大声呵斥,孩子口里的东西一定是上床时带上来的,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教师本身没有进行午检,才给幼儿的安全造成了隐患。晨检很重要,午检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在幼儿上床前摸摸幼儿的额头,传染病盛行时还要检查幼儿的口腔、身体,同时最重要的是要看幼儿有没有携带不安全物品上床。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如:要把热水瓶、药品、火柴、刀具等物品放到幼儿够不到的地方;阳台或窗户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要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等。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

策略

第一,教师在不惊扰幼儿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将危险物拿出。教师再一次巡视,轻轻走到幼儿床前,对孩子说:“甜甜,快把你口里的东西吐出来,老师不会责怪你的。”取出后,我惊讶地发现,这是今天上午手工课时孩子们粘贴用的扣子。

第二,对全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避免这样的现象再次发生。对于中大班的孩子而言,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力还是有限的。教师应引导幼儿分析事情的后果,为孩子们敲响“警钟”。

第三,发动小朋友做“小小监督员”,互相监督。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小朋友互相监督。

第四,重视午检,排除一切“危险因素”。教师应在每天午睡上床前对全班幼儿进行认真的检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和孩子们贴贴脸、拥抱一下,及时发现幼儿的异常情况。

★案例二★

幼儿进餐问题是幼儿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在进餐中有目的地关注幼儿,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班级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笔者从案例观察入手,对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进行了有效的策略研究。

镜头一:吃饭时间到了,洋洋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肚子疼。”老师走过去看看碗里的菜,再看看洋洋,顿时明白了。老师轻轻地问道:“老师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告诉老师,哪个菜不想吃?”她指了指碗里的黑木耳说:“这个我不喜欢。”

镜头二:文龙在吃饭时走神了,嘴里的食物也不嚼了,过一会,他又开始和附近的小朋友交头接耳,不仅影响同伴的正常进餐,自己也是磨蹭到最后一个吃完。

镜头三:饭后教师发现小林座位下有撒掉的汤。老师找到小林,发现她的衣服湿了,检查过后并无烫伤。老师问道:“是不是汤撒掉了?”孩子一脸的紧张,快要哭出来了。“老师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对吧?”她轻轻地点点头。

分析

以上三个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幼儿进餐存在的习惯问题:挑食,进餐规则意识缺乏,进餐情绪不积极等。进餐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何会成为教师普遍关心并为之头痛的问题?

首要原因是正确就餐方法缺失。孩子入园前,在家进餐比较随意。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就餐要求不严格。有调查显示:95%的孩子在家吃饭时边吃边看电视,或者边吃边玩;78%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督促甚至是追在身后喂饭才肯进餐;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进餐听之任之,觉得没什么太大关系。如此一来,孩子入园后很难适应幼儿园的日常作息。

其次是良好进餐氛围的缺乏。幼儿进餐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醒:“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吃饭的时候不许讲话”“你又是最后一个吃完”……看似善意的语言却将愉快的进餐变得严肃、紧张,让幼儿的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到食欲。

最后是教育引导方法的单一。幼儿进餐习惯不好时,教师引导幼儿的方法比较单一,经常听到的话语就是“今天的饭菜多香啊,快点吃”“看看今天谁吃饭好,我们就奖励小红花”。久而久之,孩子对教师的引导语已变得麻木,对小红花也不再感兴趣了。

策略

1。创设愉悦的进餐氛围,关注幼儿进餐的心理

教师重视餐前引导。要解决幼儿不良的就餐问题,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餐前可与幼儿进行比较安静的活动,可进行餐前谈话,告诉幼儿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也可通过小故事,让幼儿感觉到吃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吃饭的时候需要安静的环境,而给孩子适度说话的权利也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和教育的开放。我们要允许孩子在不影响吃饭的情况下就近交流,他们会交流饭菜的味道、颜色,从而提高自己的食欲,因为餐桌也是他们探究事物奥妙的场所。然而宽松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当教师发现有些孩子干扰别的幼儿吃饭时,必须进行及时的制止,让幼儿了解纪律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自控。教师在幼儿进餐中应发挥引导作用,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提高幼儿进餐的情绪。发现个别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发现问题时不失时机地运用鼓励性语言引导他们。

2。运用多样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正面教育为主,奖惩结合。对于进餐中幼儿出现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比如,以前吃得慢的孩子今天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了,挑食的孩子吃了一点不喜欢的食物……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可以在全班面前表扬,进行正面示范,促使幼儿改正挑食、偏食、吃饭时讲话等不良习惯。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孩子的饭量、习惯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教育。例如,在保育员分饭的时候,可以提醒他不要全部盛满,先以平均水平为准,之后再根据幼儿进餐情况添加,这样胃口差、饭量小的孩子也能减轻心理的压力。

3。注意膳食色、香、味的搭配

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发展需要来制定食谱,进行膳食营养平衡。要注意色、香、味的搭配,以增进幼儿的食欲,让他们什么食物都爱吃、什么食物都想吃。生活中蕴含着无尽的教育资源,而进餐习惯的养成也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转变幼儿的进餐观念。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我们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从小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伙房,让他们感受伙房工作人员的辛苦;也可以了解农民播种的辛苦。

附: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基本要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