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 第九章 幼儿园教育案例赏析(第2页)

第九章 幼儿园教育案例赏析(第2页)

3。从教师来看。

孩子间发生矛盾,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也没有过多地“勉强”孩子。这恰恰是尊重孩子的体现。

幼儿的交往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成人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那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我们该为幼儿的社会**往做些什么呢?《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园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包括家长、教师乃至孩子生活周围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儿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更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1)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支持者。

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的一项根本指标,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证明自己与评价别人的机会。从本案例的角度看去,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教师,由于怕孩子吃亏而替孩子解决同伴之间的纷争;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缩而为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才逐步掌握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习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妨尽力为孩子打开交往的窗,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

(2)提倡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往——合作者。

平等交往不是指谁与谁的交往,而是成人与孩子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双方都作为活动中的成员参与其中。其核心是:双方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特权。在这样的交往中,成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民主、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安全的交往氛围。本案例中的奶奶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将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同等的地位,蹲下来,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交谈,询问交往的情况,提出要求,相信结果会是圆满的,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反应,她也为孩子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3)适时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引导者。

引导可以在成人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得以进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成人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例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流,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尝试自己解决冲突。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教师还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升。

(4)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的关系,幼儿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5)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很多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有的甚至要求孩子受到欺负了,就要“报复”回来。实际上,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树立采纳同伴观点的意识,为幼儿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也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也应注重发挥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领域教学案例

(一)健康领域案例

【案例1】

邋遢大王变干净了(小班)

活动背景

孩子在小班时,都是爸爸妈妈强迫或连哄带骗去理发店的,结果孩子哭得像个泪人,头发有时也因为孩子乱动而剪坏。现在,我们班中还有幼儿因为害怕理发,只好在家让妈妈给他剪,结果有时就没剪好。幼儿有惧怕理发的心理,是因为他们觉得剪头发很痛,注意力就放在了这个“痛”的上面,而没有想到剪好的头发是多么干净、清爽、美观。为了让幼儿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爱干净的孩子是个好宝宝,小朋友和老师都喜欢他。

2。知道理发不疼,减少对理发的恐惧。

活动准备

《邋遢大王奇遇记》VCD、自制PPT、小剪刀、小梳子、小吹风机。

活动过程

1。“我们不喜欢他”。

播放《邋遢大王奇遇记》片头部分,引出“邋遢大王很邋遢,小朋友们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2。“我们来帮帮他”。

预设以下问题:

(1)邋遢大王很想跟我们交朋友,我们怎么样帮帮他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清洁用具,并用形体语言、儿歌(如洗手、洗脸、洗澡方面)帮助邋遢大王变干净]

(2)出示小鸟在邋遢大王头上做鸟窝的幻灯片,引出讨论主题:头发长要理发。

(3)回忆参观理发店的经验,启发幼儿说出常用的理发工具,鼓励幼儿学做小理发师。

(4)引导幼儿用语言来帮助邋遢大王克服理发的恐惧心理。

(5)用动作和儿歌帮助邋遢大王理发,知道剪完头发真干净。

3。“我们喜欢他”。

用歌曲表演的形式,表现出邋遢大王变干净后小朋友们愉快地和他做游戏的情景。

评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