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1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然后,继续开始中间环节)
2。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沟通教育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联系
【案例】
教学“位置”的开讲
师:你们知道森林里都有些什么吗?
幼儿听到老师的问题后,汇报了许多答案:有老虎。有狮子。有兔子。有狗熊。有鸟。有树。有……老师,我还知道老虎会吃人。我知道狮子最厉害。(幼儿说什么的都有,花了很长时间议论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
教师:今天,动物们开运动会,动物们排着队来了,我们来认识位置。(“位置”是科学领域的数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虽然有“生活性”,也让幼儿在积极思维,但是缺乏数学味,难以导入新课,这种开讲浪费时间,容易引起幼儿思维混乱)
3。创设的情景要有利于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知识应用意识
【案例】
教学“弹簧”的开讲
教师准备了许多玩具,其中有几个弹性玩具和一些圆柱形弹簧。
师(出示准备的玩具):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玩具,你们喜欢吗?
幼:喜欢!
师(有提示性地出示具有弹性的玩具):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发现有的玩具具有弹性(在一定限度内拉伸或压缩后能恢复原状物体)。
师:你们想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这样的玩具吗?
幼:想!
教师把准备的弹簧按照小组分发,指导幼儿联系生活,巧妙地制作“有趣的弹性玩具”。
(二)中间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简称“中间”,包括开讲后的新知探究和巩固联系。好的中间,是一堂成功课取得效果的保证。反之,中间这个主要环节没有抓好,就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幼儿园课堂教学中间,教师要营造一种温暖的、充满人性的、具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懂得道理。
1。应该让幼儿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案例】
关于跑步快慢原因的讨论
有这样一节课,教师问:“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有跑步的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跑得慢?”
幼1:“个儿高的快,个儿矮的慢。”
幼2:“不对,××不高,但跑得快。”
幼3:“××和××一样高,一人快一人慢。”
小组合作观看跑步比赛的录像,同时记录下每名选手的时间,通过慢镜头记下步数,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幼儿的猜想进行体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跑得快和人的身高及步子间快慢有关(形成)。
2。要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就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幼儿有充分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幼儿在探究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说服,从而掌握基本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精神上的享受。
【案例】
主题活动“杯中的热水会怎样”
在进行“杯中的热水会怎样”的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为了讲清“知道热水变冷的方法”,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种:触摸法即用手去触摸、体验法即用嘴去尝试、测量法即用温度表去测量。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工作表,如下。
●你想知道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知道的问题中,是否包括下面问题:
●热水放了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猜一猜,热水会怎样?
●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对的?请试着证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