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思是否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学习需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反思是否能做到以幼儿为本,因人施教,在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目标。
3。反思教学计划
(1)反思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是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反思教学计划实施效果是否高效。
4。反思教学内容
(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
(2)反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以及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3)反思是否按照幼儿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4)反思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幼儿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5。反思课堂组织过程
(1)反思课堂教学管理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2)反思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高效。
6。反思教学策略
(1)反思是否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选择了合适的教学策略。
(2)反思是否根据教学策略的外部形态、认识活动的特点优化教学策略。
(3)反思教学策略能否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巩固教师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反思可以将经验提升为理论;通过在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生成知识。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六种。
1。课后教案
课后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后总结的课堂教学实录,主要记录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态度、心理活动等内容。课后教案还应包括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可能的修改方案。
2。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是教师在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的个人教学经验与感悟。反思札记可大可小,形式比较随意,可以是日记、周记或者不定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悟。反思札记可以从某一点、某一个角度进行反思,还可以在透彻反思某一点的基础上,总结出阶段性的反思文章,甚至形成个案研究。反思札记一般可以记录在某节课上哪些教学设计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人措手不及,以及出现这些局面的原因、分析等,也可以记录在哪些情境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如果给予重试的机会哪些将会做得更好,自己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等等。
3。交流探讨
指教师向其他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的实际经验和体会,详细描述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情境,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或请别人就自己的做法和体会发表意见、提供建议,从交流中反思教学的得失。教师还可以通过观摩公开课进行对比反思。通过观摩优秀教师上课,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倾听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并与自己的教案、课堂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功之处,剖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4。自评教学录像
观看、评价自己的教学录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形式。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教师可以回顾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可以观察到自己和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例如,教学各环节时间的分配是否科学,讲话的语调、语速是否恰当,体态语言是否得体,幼儿听课时的反应如何等,从中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5。借鉴听课评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对他人的观察与评价,可以获取更客观的反思思路与反思结果。借鉴对他人的听课评价,首先要求教师有在他人面前暴露缺点的勇气与虚心进取的态度,其次也要求评课人态度严谨,并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即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新型策略。这种反思方法的操作程序为:第一,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围绕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订解决该问题的行动方案。第三,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做出必要调整。第四,收集研究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此外,由于群体反思易形成持续反思,因而要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成长,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外,幼儿园应营造有利于反思的文化氛围,充分重视教师时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大力支持教师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让教师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使幼儿园的外力支持和教师内力行动相互配合、相互激励,将教师的反思能力真正内化并外显为教育能力,进而实现由“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