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电子版书 > 三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第2页)

三幼儿探究过程的特点(第2页)

无意间嘟嘟把手放在地毯上的那块湿了的地方,他觉得很奇怪。

他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地毯,再一次去摸湿的地毯。(观察)

他站起来再去拿奶瓶,喝了一口,看看奶瓶,放到地毯上,又摸了摸地毯上湿的地方。(推论)

然后,他故意把果汁溅在地毯上,并用手去摸新弄的潮湿处。(实验——测试他的想法)

他又重复了一次上述步骤,于是他笑了,喝了两口果汁后,就把奶瓶对着地毯挤弄,地毯上的湿处扩散越大,他越开心,直到妈妈制止。(下结论)

这一事例中,嘟嘟寻找地毯潮湿的原因,使用了观察、推论、实验等科学方法。

例25岁半的孩子寻找欢乐球爆炸的原因

宏宏听说芦柑皮的水喷到欢乐球上会使球爆炸,就拿出芦柑和欢乐球试,球果然爆炸了。(实验、观察)

于是,他想配出使欢乐球爆炸的“魔水”。(提出了问题)

他想到芦柑皮有酸味,拿来醋滴在欢乐球上,欢乐球毫无反应。(第一次推论与假设)

想到芦柑皮有甜味,又拿来糖制成糖水,滴在欢乐球上,球以极慢的、不易被觉察的速度缩小了些。(第二次推论与假设)

将醋和糖水混在一起,结果与糖水类似。(第三次推论与假设)

又想到喷的速度要快,于是,拿来奶奶浇花用的小喷壶。(第四次推论与假设)

把醋糖水倒入壶中,对着欢乐球喷,结果与糖水类似。

又使劲闻了闻芦柑皮,觉得有点酒味,又拿来红葡萄酒,结果球没有反应。(第五次推论与假设)

实验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已近晚11点了,在妈妈的劝说下,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奶奶问:“实验成功了吗?”孩子回答说:“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失败。我发现欢乐球爆炸肯定与糖有关系。”(初步的结论)

可见,在日常解决问题的许多时候,幼儿都在使用着科学探究的方法。

然而,由于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所限,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具有很大的试误性。他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对事物间关系的发现需要多次尝试,不断排除无关因素;需要很多次、很长时间的探索,才能接近答案。

实例1认识橡皮泥的黏性

一个3岁半的幼儿在用橡皮泥做糖球。他把橡皮泥一小块一小块地揪下来,再用几小块橡皮泥合在一起做一个糖球。老师发现他每从大橡皮泥上揪掉一块都在脸上蹭一下。老师好奇地问:“你这(做往脸上蹭的动作)是什么意思?”幼儿认真地说:“我试试橡皮泥黏不黏。”

幼儿一直一丝不苟地试着,偶尔有一次忘了往脸上蹭,还马上拿回来再补试一次……三十几次以后,幼儿不试了,终于相信了橡皮泥的黏性。

实例2粘蝴蝶须

一个中班幼儿剪了一只纸蝴蝶,可是须子太细了,刚走到室外,还没等飞须子就掉了。幼儿马上回去“用水粘蝴蝶须”。粘好后还没走到院子里又掉了,又跑回去沾更多的水。4~5次的反复后,教师建议他想想、试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实例3让橡皮泥浮起来

幼儿在尝试着让手里的一块橡皮泥浮起来。

他把橡皮泥团成球放进水里,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压成薄薄的饼状,又沉下去了。

他把橡皮泥搓成细长条,还是沉下去了。

他停下来开始思考……

这次,他把橡皮泥扯成一粒一粒的,结果还是沉下去了。

他开始环顾四周,看见了浮在水面上的小船。

他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船,橡皮泥终于浮在了水面上。

实例4找合适的锅盖

一个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正忙着做汤。没有锅盖,他想找一个合适的锅盖。他随手拿了一个盖上,没想到盖子掉进了锅里!他又拿了一个大一点的,又掉进了锅里!孩子怔了一会儿,找了一个更大一些的,盖上了,只是不合适,稍大了一点。他又换了一个小一点的,终于合适了。孩子很得意,还把小盖子拿起来在锅上转了一圈。

5。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