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 第八章 幼儿情绪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1页)

第八章 幼儿情绪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1页)

第八章幼儿情绪的发展与活动指导

第一节幼儿情绪的发展

一、幼儿情绪、情绪智力和情绪理论

(一)关于幼儿情绪的理解

幼儿情绪是指幼儿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事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常常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面部表情的发生。其中,生理变化、面部表情和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三个基本成分。在学前期,由于幼儿的情绪掩蔽能力比较弱,他们的面部表情更多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幼儿情绪往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幼儿需要时,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快乐、喜爱、自豪等;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愤怒、伤心、恐惧等。

幼儿情绪还受到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幼儿的年龄越小,其生理需要引发的情绪所占比重越大,如吃、喝、拉、撒、躯体舒适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引发的情绪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如自立、认可、友谊、成就等。

(二)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恰当地管理与调节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能力。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提出。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使“情商”一词广为人知。他对80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工资收入、成果产出及职场地位等方面还不及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而且生活的幸福感也不高。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功80%的原因应归功于情绪智力,仅有20%归功于人的智力水平。斯特里克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提出:对于成功而言,情绪能力比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总和重要两倍以上。

沙洛维和梅耶认为情感智商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戈尔曼则把情商的内容归结为五个方面: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移情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情商概念的引入使我们加深了对幼儿情绪的理解,为我们进行幼儿情绪教育活动设计指明了方向。

(三)情绪理论

对于情绪的产生与发展、功能与作用、起源与本质等问题,不同的学派均站在各自的立场、透过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于情绪包括生理、认知、体验、行为等多种复杂成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情绪理论能统一所有的观点。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情绪的认识正日益清晰。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奇克提出了情绪的进化理论:情绪是进化的产物,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情绪反应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可为个体应对特定事件提供能量和准备,可增强有机体的反应活力和行为动力;情绪对于个体而言,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生存手段。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则颠覆了我们的感觉习惯。他认为:因为我们在哭,所以我们悲伤;因为我们发抖,所以我们害怕;因为我们在笑,所以我们开心。外部事件引起了我们身体的变化,但我们对这种变化有了知觉才产生情绪。精神分析学派提出幼儿的早期经验,尤其是重大情绪事件对于他们以后的社会交往和个性成长影响巨大。

情绪理论对于增进我们理解情绪提供了思路,其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机能主义的情绪理论对于幼儿教师的情绪教育工作更具指导意义。

1。情绪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可以通过强化而习得。如果特定环境下的情绪反应得到了周围的积极回馈,则会加强这种情绪出现的频率,如果情绪反应得到了周围的消极回馈,则会降低这种情绪出现的频率。比如,幼儿爱哭闹往往是因为他的哭闹会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多次强化之后便形成了这种情绪特征。而父亲养育幼儿一般不会因为其哭闹就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这样的幼儿就不爱哭闹。

行为主义学派对榜样的作用也进行了研究,认为幼儿可以通过观察习得情绪反应,而权威人物的情绪反应更易引起学习和效仿。如在幼儿园中树立健康、阳光、开朗、乐观的偶像形象,可增加幼儿的模仿行为,提高教育效果。

2。情绪的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情绪的出现不是刺激所决定,而是由个人对于刺激的解读所决定。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对于同一刺激,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评价结果影响情绪的性质。这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关键是个人对信息的理解不同。有研究者对于不同的情绪及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见表8-1。

表8-1情绪评价与相应情绪

续表

例如:一名幼儿用积木搭的小房子被别的幼儿推倒了,如果他认为对方是故意破坏,他会很生气;如果他认为对方是不小心碰倒的,他会原谅对方;如果他认为对方是和他一起玩游戏,他会很开心。

幼儿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调整。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游戏中幼儿常会因为角色的扮演或者礼物分配不均出现争吵或打闹,在游戏前老师可以通过建立游戏规则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认知,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游戏中的一员,都应该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幼儿都喜欢**秋千,经常会出现两到三名幼儿同时争抢秋千的现象,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够提前向他们讲明规则:要排队轮流玩,先排队,玩一会儿后要让给别的小朋友玩,大家一起玩更开心。这样便有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观念,顺利完成向社会化的过渡。

情绪对于认知也会产生影响。很多研究都表明:消极情绪会降低学习效率,积极情绪会提高学业成绩。在消极情绪中,焦虑对学业成绩的负面影响最大,它通过对注意力、短时记忆、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心理功能进行干扰而发挥作用。正如戈尔曼所说,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相关活动会深深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的注意力难以转移到其他地方。

3。情绪的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较,更关注情绪的功能与价值,特别强调情绪的动机作用,认为各种情绪体验是个体采取行动的重要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专门就诱因、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七种基本情绪进行了研究,指出积极情绪产生亲近行为,消极情绪则产生攻击、逃跑、拒绝等负性行为(见表8-2)。

表8-2诱发因素、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续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