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幼儿园健康与社会 > 第八章 幼儿情绪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2页)

第八章 幼儿情绪的发展与活动指导(第2页)

二、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具有易冲动、易转移、易感染的特点,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情绪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深刻性也在不断增强。

(一)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自我意识情绪涉及自我评价的情绪,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我的肯定,如骄傲、自豪等;一类是对自我的否定,如羞耻、愧疚、尴尬、嫉妒等。幼儿在两岁左右产生自我意识情绪,此时他们已经能够表达难为情、尴尬、骄傲等情绪,这对于幼儿的情绪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次变化。在幼儿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情绪也得到不断发展,但情绪的发生还依赖于外部条件,尤其是家长或教师等成人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同时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还与他们对于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自我评价能力有关。4岁的彤彤画了一幅画,上面是一个穿着长裙子的女孩,手里拿着一个针筒,表示自己将来要当医生。爸爸夸奖她“真有创意”,她很骄傲,拿着画又让妈妈去看。3岁的文文用插管插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告诉妈妈“我做了一把手枪”,妈妈说:“你做的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文文很尴尬,只好去玩别的玩具了。5岁的小博快速奔跑时把别的小朋友碰倒了,他没在意,被碰倒的小朋友哭起来,老师批评小博:“跑步时要小心,把别人碰倒了要说对不起。”小博羞愧地低下了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期幼儿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没有摆脱社会性参照作用的影响,而这一过程正是幼儿情绪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情绪识别、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1。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发育早期就已经具备了情绪的识别能力。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即可对快乐的表情给予更多凝视,到3岁时就可以把特定的表情与情绪状态相联系,而且这种联系相当准确。这种情绪识别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到七八岁时发育成熟。

2。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关于情绪理解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幼儿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进行的。有研究测量了幼儿区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发现:4岁幼儿尚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5岁幼儿开始能够做出区分;6岁幼儿的区分能力与5岁幼儿相比有显著提高。也有人对冲突情绪(同一情境可能引发两种相互对立的情绪,如放假前一天,幼儿会出现与好朋友分离的伤心和拥有更多自由的快乐两种对立情绪)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从3岁开始能够识别情绪和引**绪的情境,但到了5岁时仍难以理解对立情绪的出现,6岁幼儿则意识到同一事件可以引起两种以上的混合情绪。

3。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能力,也叫情绪观点采择能力,是指能够分享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包括洞察不同情绪的能力、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理解他人情绪、产生与他人同样的感受、以同样情感方式予以回应等方面。移情在幼儿的早期发展中已经存在,如新生儿当听到别的孩子哭他自己也会哭,只不过这种移情是一种原始状态。真正的移情出现在幼儿的自我意识出现之后,1岁的孩子第一次表现出移情。当别人出现痛苦时,他们不再哭闹着寻求安慰,而是试图安慰他人的不快。安慰的办法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更多地通过语言来安慰他人,这使移情的表达更有针对性。看到母亲哭泣,4岁半的幼儿会拿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存钱罐安慰她:“妈妈,别哭了,我把我存钱罐里的钱都给你。”移情到了小学阶段会进一步发展,大一些的孩子会明白更多的情绪,能通过更多的途径深入他人内心,设法安慰他人。

研究指出,家庭教养方式对于移情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培养和鼓励孩子对他人的情绪敏感、同情他人,或者幼儿出现不当情绪时及时给予指导,会促进他们移情能力的发展;相反,急躁、以惩罚手段为主的家庭教育则会中断幼儿的移情发展,使他们更易愤怒、害怕和对别人进行攻击。

移情是幼儿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可产生亲社会动机,是道德的源头。移情有助于个体形成保护他人、呵护他人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有利于幼儿做出恰当的道德判断,驱使个体采取亲社会行为。

4。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早期即可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多种基本情绪,如高兴、惊讶、愤怒、伤心、恐惧等。随着其语言能力的提高,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情绪的能力也有所发展,2~3岁幼儿可以用语言简单地表述自己的情绪;3~4岁幼儿则可以熟练地用语言描述情绪的因果关系,可以对情绪做出更复杂的理解。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1。幼儿情绪调节能力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连,其中额叶最为重要

额叶负责人的思考与意识,具有忽视无关信息和认知约束的功能。研究表明,人的额叶从2岁时开始快速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左右。实验也证实2岁幼儿已经初步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他们通过采取限制感觉输入(不听、不看)、自我安慰(妈妈就快回来了,我不哭)、转变目标(你不让我玩这个玩具,我去玩别的)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3岁幼儿则具备了情绪掩蔽能力,在幼儿园期间,他们更善于控制消极情绪的影响,而且会根据情绪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控制。4~5岁的幼儿认识到信念和愿望是决定情绪的重要因素,个体可以控制情绪表达的外显行为。他们意识到情绪的外在表现可以与内心真实的感受有所不同,并根据社会要求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是他们走向社会化的又一重要进步。

2。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受到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制约

自我控制是个体抑制和调节自身冲动的能力,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延迟满足等方面。其中,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在自我控制结构中居于高层次地位。

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我国学者刘闯曾对能够提高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些策略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对于小班幼儿,榜样示范、自我分心策略(在等待过程中做一些或者想一些有趣的事情让等待变得不那么枯燥)、认知转化策略(通过把香蕉、巧克力等具有**力的事物想象成月亮、药丸等不具有**力或无法得到的事物以延长等待时间)均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而榜样示范的效果最好;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榜样示范、自我分心策略、认知转化策略、言语指导策略(在等待时用“等到……我就可以……”等类似的语言鼓励自己坚持)均能有效促进他们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提高,而言语指导策略对于大班幼儿的促进效果最佳。

另有研究指出:幼儿自控能力受外部组织水平、成人言语指导影响较大。外部组织水平越高,成人言语指导越详细,幼儿自控能力越强。幼儿自控能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四)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幼儿情绪的社会化是指幼儿根据社会要求理解、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实现与社会要求或预期相一致的过程。道德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社会化与道德发展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皮亚杰指出:2~5岁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在这个时期,幼儿道德感的发展是以情绪互动为初始线索,并在情绪社会化的过程中来进行的。在不熟悉或不确定的行为情境中,他们会通过表情动作积极地与照料者进行情绪互动,一方面“陈述”自己的状况和需求,另一方面获取确定性的或支持性的信息。如果照料者对该行为情境以及儿童应付该情境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支持性和鼓励性的情绪反应,幼儿就能从积极的意义上确定该情境与自身的关系,并获取什么是可做、什么是可行的信息;反之,如果照料者对此表现出反对性和惩罚性的情绪反应,幼儿就会从消极的意义上认识该情境与自身的关系,并获取什么是不可做、什么是不可行的信息。这种现象又称为“社会性参照”,即幼儿在环境信息不确定时,参照教育者或照料者的情绪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当幼儿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发生行为冲突或面对陌生环境时,教师的情绪状态(特别是面部表情)是幼儿判断正误、辨别好坏、体验奖惩、确定行为举止的主要参照对象。

在幼儿情绪社会化和道德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母婴依恋”。“母婴依恋”是指母亲与婴儿之间稳定的情绪联系的建立,表现为婴儿努力寻求、企图保持与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或不愿与母亲分离的情绪。良好母婴依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母亲在婴儿饥渴时能及时给予满足;为婴儿提供充满爱心的照顾;当婴儿出现危险时能及时化解。母亲善于理解并满足婴儿的各种要求,可使婴儿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反之,则使婴儿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这种早期的情绪依恋为婴儿提供了一种基本信任感,是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与别人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恰当有效地同其他社会成员交往的基础。研究表明:缺乏母婴依恋感的儿童,不仅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常常表现出胆小、自卑和孤独,做事谨小慎微,无所适从,不愿主动探索新事物,难与其他人建立友谊或良好相处。而母婴依恋正常的儿童,具有安全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信任感,易于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各种新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社会性剥夺”实验也表明,那些童年时期缺乏母婴依恋的母猴,自己做了母亲以后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即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不仅不施于母爱,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

由于母婴依恋的状况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以及对待外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会通过影响儿童的性格发展影响其情绪社会化进程和道德的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