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答案 > 二幼教科研报告(第5页)

二幼教科研报告(第5页)

(1)在教育者的周密计划和巧妙引导下,幼儿园开设的符合儿童兴趣、按自由选择原则进行的“兴趣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4~5岁儿童的游戏积极性,增加他们游戏中的认知成分,因而可以显著地促进他们的一般智力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本实验前后对实验组、控制组儿童进行的一般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各次测验中,均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略)

附1一般智力初测题目(满分为100分)

1。说明房子、窗户、书是用什么做成的?(说对两种满6分)

2。类比:①哥哥是男孩子,姐姐是____;②白天亮,晚上____。③牛跑得慢,马跑得____;④白天太阳发光,晚上____发光。⑤工人叔叔在工厂做工,农民伯伯在____种田。(每题5分)

3。判断图形的异同(两幅看上去相同的图中有6处不同,找出一处得4分,共24分)。

4。常识:①我们在什么上面做饭?(4分)②下雨出门要带什么?(4分)③我们喝的奶是从哪里来的?(4分)④什么动物的脖子很长?(4分)⑤什么东西使电车开动?什么东西使汽车开动?(两问答对一问,4分)

5。理解:①人的眼睛是干什么用的?(5分)②人的耳朵是干什么用的?(5分)⑧砖头可以做什么用?(答出的越多越好,每答一种得3分,满5种得15分,超出5种,每种另加3分)

1。人像(缺右耳,左眉)画上补笔。(8分)

2。把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叠成三角形。(5分)

3。类比:①鸟飞,鱼____;②棍子的头是钝的,刀子的头是____的;③3个苹果少,6个苹果____;④石头很坚硬,棉花很____;⑤狼是野兽,鸡是____。(每题4分)

4。理解:①皮球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用?②雨伞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用?③阴天的时候为什么看不到太阳?④水为什么要煮后再喝?⑤是猪多,还是黑猪多?⑥主试将一圆球状蜡泥压成扁片,然后问:蜡泥压扁之后是变多了还是少了,还是和原来一样多?(每题5分)

5。在纸上画一个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12分)

6。数概念:从12块积木中分别拿出3、6、4、7、5块。(10分)

7。说出两物的不同:拖鞋和皮鞋,棉帽和草帽,雨和雪。(15分)

资料来源:《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参考资料》,第89~104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1991。

对儿童不依赖行为产生的实验研究

E。B。苏波茨基

我们一向把不依赖行为的产生看作儿童个性发展的一种形式。研究这一问题,无论对于个性形成的理论问题,还是对于解决实际教育任务,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72年。研究结果(包括其他研究结果)都收进了《在幼儿园条件下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实验计划》(莫斯科,1977),其中主要研究了儿童各种公益品质(不依赖性,道德行为,利他主义等)的形成。本研究是该实验计划的一部分。

定义

1。所谓不依赖行为(或行动),就是儿童在不依靠别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情况下,凭借过去经验做出的行为。

(1)不依赖性与独立性是有区别的。当儿童学会自己吃饭、走路、穿衣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是独立的行为(不需要别人帮助)。不依赖性则仅仅表现在当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别人的行为(或意见)相矛盾的特定情况下。

(2)不依赖性与任性也不同。儿童在做出一个不依赖行为时,是用他们过去掌握的、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与别的行为相抵触的,而任性行为则只表现为一种实现个人愿望的要求。不依赖性是个性的一种表现,而任性只是个体的一种表现。

2。社会监督:我们把成人对某一年龄儿童行为的要求与命令的总和称为儿童在社会上的客观地位。使儿童的行为适合于这种要求的惩罚和奖励等手段,称为社会监督。

3。所谓交往方式,即交往时对道德“黄金规则”的态度。这一规则是:“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绝不能把别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A。A。古谢依诺夫,1972)与此相关的交往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交往;另一种是利他主义的交往。我们把实用主义交往理解为,这种交往的每一个参加者都把同伴作为达到自己个人目的的工具;在利他主义交往中,无论对于一个参加者(单方面利他主义方式)还是两个参加者(双方的利他主义方式),同伴的利益都是处在同样地位上的(同伴的目的就是自己的目的)。

问题

儿童形成不依赖行为的社会价值在于,首先,它促进着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摆脱人们乐于接受的传统行为方式局限的精神的发展,使创造性得以发挥。没有这种创造性,就没有个人智慧的发展。其次,它改变着儿童掌握社会经验的形式,即从全部地、模仿地接受社会向儿童施加的影响,到有选择地接受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影响,排斥那些不符合社会准则的来自同伴和成人的影响。

根据关于儿童个性的一般概念,不依赖性在少年期才开始形成。相反,学前儿童最有价值的品质被认为是单纯地模仿和笃信成人的绝对正确性。因此,教育过程是在权威交往中进行的,教育者向学生暴露出来的只是他的一个方面,即他是社会经验的理想代表者,是别人仿效的样板。他的另一面,即任何人都会有的动摇、犹疑和错误的东西,却小心翼翼地向儿童隐瞒着。

我们的实验研究证明,行为的不依赖性成分在学前期就已开始形成了。它最初产生于口头上和对别人行为的口头评价中,然后才在实际行动中出现;它开始只是表现在对同伴的态度上,后来才逐渐表现在对成人的态度中。儿童从单纯模仿向不依赖行为的过渡,先决条件不仅有智力、个性的发展,还必须摆脱带有情绪特点的对别人简单模仿的内部态度。这种摆脱是儿童从一个学习者、模仿者地位逐步转变为教师和成人行为监督者的时候才得以实现的。

我们的上述研究带有情境性实验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利用可对不依赖性形成结果加以评定的情境材料进行的。当然,学前儿童的不依赖行为并不是在人为设置的情境中,而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形成的,这种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他们丰富的生活活动。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在教育工作中儿童不依赖行为形成的规律。

假设儿童与成人之间利他主义的交往方式,是促进儿童积极地形成不依赖行为的条件。在这种交往条件下,无论在实验情境中所测查到的不依赖性,还是在掌握各种学习材料(通过自发的“创造性表现”形式,而不是在课业中预先规定的)中表现出来的不依赖性,都应该得到发展。

方法

人为影响要实现利他主义的交往,前提是必须废除儿童与教育者之间那种传统的、权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成人是榜样和监督者,儿童只是模仿者。要废除这种关系包括两种本质的变化:其一,对儿童和成人提出平等的要求,使他们都能成为榜样和监督者;其二,儿童可以拒绝教育者对他们行为的监督(奖惩)。

规定无论教师还是实验员,都不能采取权威影响措施,如提高嗓门、训斥、惩罚等。其中教师只可以采取比较和缓的社会监督方式(请求、批评),但实验员的行为必须保持平静、和气(有时可带有一点不相信神情),表情应该热情,声音应该愉快。无论儿童对她采取什么态度,包括攻击、否定态度(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她都应该不置可否。

我们认为,让儿童这样与成人交往是比较接近于利他主义交往的。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教育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每个人各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成人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表现出“理想的模仿榜样”的一面;另一人表现出“犹疑、动摇、错误”的一面。为了防止成人在儿童心目中形成固定的某一面印象,教师和实验员每隔一周互相交换一次。这种交往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在儿童和成人讨论之后,公布正确答案。

这样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的:既保证了成人向儿童传授知识经验,又符合了利他主义交往的两条标准(对儿童和成人要求平等,不对儿童施加社会监督)。同时,对每一部分的过程中儿童和成人的行为、儿童争当“榜样和监督者”的积极性加以详细记录。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检测检测是在对实验组进行上述教育培养之前和之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儿童逐个进行的。检测采用三种不同方法。第一种是给儿童两件玩具(小旗和会响的玩具),主试手中也拿着这两件玩具。当主试举起小旗时,被试应举起玩具;主试举起玩具时,被试应举起小旗。第二种用另外两种玩具——碟子和积木。按照规定,主试把积木放在碟子上时,被试把碟子放在积木上,反之亦然。第三种,除积木和碟子外,增加一只小碗,当主试把积木放在碟子上时,被试应把积木放在小碗里,反之亦然。

教育实验共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预备阶段,让每个儿童与实验员两个人一起完成作业,掌握作业的标准是,每个孩子能正确完成五个连续动作。第二步让儿童与合作伙伴(同龄者或实验员)一起完成同样的动作。

第三步,主试收掉被试的玩具,让他口头监督合作伙伴完成任务的动作;这时,实验员仍然偶尔做出错误动作,以查明儿童口头上表现出的不依赖性可以达到何种水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