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到表8说明,实验组儿童在创造性能力复测中的得分也高于控制组。分题统计,第一、第三题实验组成绩高于控制组,但不显著(见表4、表6);第二、第四题,实验组成绩分别在0。05和0。001水平上高于控制组(见表5、表7);四题综合起来统计,实验组总平均分比控制组高1。17(P<0。01)。
表3和表4到表8说明,复测中各组、各题的平均成绩均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各次比较中,男孩子的成绩均略高于女孩子。
4。讨论
本研究在探索游戏与幼儿智力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前面提到,皮亚杰曾注意游戏对儿童认识与情感发展的双重作用,但他的研究一向侧重于认识的发展,没有用具体资料说明认识与兴趣、情感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E。B。苏波茨基的研究在这方面前进了一步,他的工作证明,儿童与成人之间非命令式的平等交往为儿童创造了一种热烈积极的情绪气氛,这种气氛与儿童创造力的产生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活泼的气氛与严肃的活动相结合,促进了儿童即兴创造活动的发生。但苏波茨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只是间接的。
本研究直接探索了儿童的游戏兴趣、儿童在游戏中的情绪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实验前后两次测验的统计资料已明确证实,“兴趣游戏活动”对儿童智力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之前,实验组在一般智力方面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在创造性方面显著低于控制组,在此之后,则实验组在两方面均显著高于控制组了。
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
然而,在整个实验中,还有哪些本质的东西应该进行深入分析呢?
(1)“兴趣游戏活动”所包含的两个主要变量。
“兴趣游戏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是由于它包含着两个主要的自变量。
①一个自变量是,游戏符合儿童兴趣,使他们情绪愉快,不受约束,这种气氛可能有助于他们进行无意识的探究活动。
“兴趣游戏活动”采取室内游戏方式,主要包括三类游戏:A。建筑游戏,如用沙、积木、插塑等组成各种结构;B。做手工,如剪纸、粘贴等;C。图画。
每次游戏活动之前,教师准备四五种游戏必备的材料,如沙(装在沙箱里)、纸和剪刀、积木、塑泥、插塑等。上课后教师顺次询问:“谁愿意玩沙?”等。儿童举手表达意见,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意愿开始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视具体情况全体或个别地改换游戏种类。
②“兴趣游戏活动”的另一个自变量是教师的周密准备和及时巧妙的引导。它包括三个方面:
游戏活动的准备。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须做好充分准备,除物质准备之外,还要对活动程序做好计划,并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整个7个月的训练中,游戏种类应该逐渐增多,游戏难度应逐渐提高,应逐渐在游戏中加入适当的认知成分。
在游戏活动中给以恰当的示范和引导。示范的目的是避免儿童由于感到困难而降低积极性,同时把握游戏的方向。示范的同时,应鼓励他们有独特看法和丰富的想象。在儿童遇到困难时则给以指导。例如,教师示范用蛋壳做娃娃之后,马上提问:“用这只蛋壳还可做什么玩具?”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师引导方面,实验日志中有如下一则:
“侯××平时创造性较差,今天他造好一艘二层楼的船之后,老师问:这只船没有栏杆,人掉下去怎么办?他连忙加了栏杆,船更像了。但他不满足,又想法装饰船,使它更像……”
结合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和儿童的丰富生活搞好游戏活动,以巩固和保持他们的兴趣。例如,参观黄浦江后,游戏活动以造船为主要内容;参观动物园之后,又围绕动物园的内容进行活动;三八妇女节前的活动是“送给妈妈的礼物”等。
(2)儿童在实验过程中的两大变化。
①第一个变化表现在儿童游戏积极性方面。实验开始时,全班儿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游戏积极性非常高,兴趣非常浓厚,约占45%;第二类积极性一般,兴趣尚浓厚,约占30%;第三类比较消极,兴趣比较淡漠,他们在智力初测中成绩普遍较差,这类儿童约占25%。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游戏活动活跃、欢快气氛的影响,由于对周围积极性高的儿童的模仿以及教师的引导,第二、第三类的儿童游戏积极性分别有所提高。观察表明,到实验结束时,三类儿童的比例分别变成70%、24%和6%。
如夏××实验开始时对游戏的兴趣不高,智力较差,别人玩蜡泥,他在一边看。实验一个月后,他的游戏兴趣显著提高,已能用蜡泥捏出汤圆、小人,进步很快。
从实验记录里,可以看出儿童兴趣盎然地做游戏的情景:
1982年3月3日,星期三
今天向孩子们宣布,3月8日是妇女节,每人做一个照相架、一朵大红花送给妈妈。小朋友们一听都高兴地叫起来。有的说:我要画一张最好的画。有的说:我要画两张,还要送给爸爸一张。做照相架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认真、仔细,贴得很整齐。完成之后,还互相交流看看,气氛非常热烈。
1982年3月10日,星期三
……活动时儿童的兴致很高,在蜡工塑造那一组里,孩子们塑出很多种小动物都装上两只亮晶晶的塑料眼睛,有小兔、熊猫、长颈鹿、小鸡、小鸭、狮子、蛇等。塑出来后,自己越看越喜欢。
②第二个变化表现在儿童游戏中的认识成分逐渐增加。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适应阶段。约在实验开始后2~3周,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这种从未搞过的游戏活动感到新奇和兴奋,但情感、兴趣在游戏中占主要成分,表现在:多数儿童选择玩沙之类不大须动脑筋的游戏;在选择游戏种类时,很多儿童表现易受暗示性,游戏过程中亦较少独立思考和探究活动。
B。兴趣泛化与纪律松弛阶段。由于对游戏活动的逐渐适应,儿童的游戏兴趣逐渐变宽,变得多样化。例如,连续几次选择玩沙游戏后,他们会放弃玩沙,改玩其他游戏。游戏中的认识兴趣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活动纪律有松弛的趋势,由于情绪高,活动时有些孩子不停地高声喊叫,有的还在争抢中毁坏了玩具等。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两个月。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态度是,以正面诱导为主,一般不采取严厉的批评:给每个儿童以平等的游戏机会,且教师是作为游戏参加者出现的;只要儿童的行为没有到破坏和侵犯地步,就不加干涉。
C。认识与探究活动显著增加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多儿童开始选择那些比较精细的游戏,选择游戏的独立性增强,受暗示现象减少。活动中纪律有所好转,因为他们不再像原来那样兴奋喊叫,而是埋头做自己的事了。游戏中的探究活动显著增多,如果教师出示两层楼的轮船示范,他们就努力做出三层、四层、五层楼的船。游戏中的想象力、相互合作等品质有明显进步。请看实验记录:
孩子们用积木造了运动场、火车站、大轮船、楼房,积极性很高,也很认真。有的说:“我造的是大客轮,是出国的。”有的说:“我造的是十吨大卡车,后面可以拖小车。”杨××等四人合造了一艘大轮船,船身较高,有两层,窗子是半圆形的。一个孩子说:“这是新式船,浪头大也不怕。”船头甲板上还站着一个人,说是在瞭望,船尾有梯子,船身两边挂着救生圈、小汽艇。造好后,全班小朋友来观看,兴致很高。后根据建造者的要求,这艘船保留了一天。
××××年××月××日
蔡××平时游戏缺乏持久性,遇到困难就退却。今天做泥工很认真、仔细,始终埋头制作小动物。小鸭子嘴巴装了几次都不像,杨××要帮助他,他连声说:“不要,不要,我自己来。”直到做成功,圆的部位都搞得很光滑。他说:“鸭子的毛摸上去是很光滑的。”事后他对别人说:“今天做了一只漂亮的小鸭子,是我一个人做的。”他享受到了自己劳动的快乐。
××××年××月
近来游戏活动的纪律一直较好,因为一活动,人人有事做,孩子们认真看老师示范,然后聚精会神地玩,都希望做出一些新的样子来,直到活动结束还依依不舍。
以上的讨论说明,“兴趣游戏活动”提高了儿童的游戏积极性,增加了他们游戏中的认知成分,因此,实验组儿童在复测中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这不是偶然的。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