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教育科学参考答案1—4 > 二幼教科研报告(第2页)

二幼教科研报告(第2页)

发展上肢力量练习:拉拉力器,捏健身球(圈),悬垂,两臂支撑桌面,投掷250克沙包,爬攀登架等。

发展下肢力量练习:造房子(单足轮换跳),骑大马(两腿位于平衡两旁向前蹲跳),负重接力等。

发展腰腹力量练习:象行(体前屈行走),兔跳(手脚交换跳),猴爬(用积木作前肢支撑,手脚着地屈膝爬)等。

综合练习:每周3次早操做四个八拍。每周3次午睡起床后做垫上操。内容有骑车(仰卧蹬腿)、小猫咪(手膝着地、弓背、塌腰)、鱼儿抬头(俯卧、上体抬起)、仰卧起坐等。

3个月后测定,实验班、对比班幼儿握力、背肌力平均增长情况。

表1握力、背肌力平均增长值(单位:千克)

讨论:

(1)从3个月实验结果来看,幼儿背肌力自然增长较快,对照班完全采用幼儿园平时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锻炼内容,其背肌力也能增长。特别是男孩,3个月中,对照班32名男孩中自然增加人数为29名,占90%,同实验班仅相差6%,而握力自然增加情况就较差,特别是对照班的女孩,3个月来左、右手握力出现减弱的人数各为18与15名,占全班人数的56%与47%;而实验班左、右手握力减弱的各为3名与2名,仅占全班9%与6%。

(2)从3个月锻炼效果来看,我们为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所安排的活动内容是合适的。实验班幼儿在实验期间自始至终充满了兴趣,从无厌倦与过分疲劳感,许多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自觉地捏健身圈,随着时间推延,健身圈越捏越扁,他们高兴地说自己的手劲儿大了。猴爬、兔跳、象行、骑大马、悬垂都深受幼儿喜爱,午睡起身,不是轮到锻炼的日子也要求做垫上操。

实践证明,隔天安排力量素质训练能使幼儿肌肉紧张与松弛相结合,即使当天肌肉有所疲劳,第二天有充分恢复的时间,对幼儿肌体是有利的。

(3)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①从结果来看,实验3个月就取得了如此可喜的成绩,如果各幼儿园都开展锻炼,持之以恒,成绩会更突出。

②从同年龄幼儿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第二次复测中,男孩左、右手握力最高值分别为12千克与14千克,最低值分别为4千克与5千克。女孩左、右手握手最高值分别为11千克与10千克,最低值分别为4千克和4。5千克。男孩背肌力最高值为42千克,最低值为7千克。女孩背肌力最高值为34千克,最低值为6千克。

一方面,从以上最高值来看,幼儿目前肌肉力量方面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极限水平,幼儿是有可能达到和超过这个水平的;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如果我们能够使那些肌肉力量差的幼儿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锻炼,达到或接近平均水平,那么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3)实验表明,安排发展幼儿肌肉力量的锻炼内容对增强幼儿体质是可行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体育活动部分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发展幼儿力量素质的体育教育内容,只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讲求科学性,讲求锻炼实效,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可以进一步丰富发展的。

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研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参考资料》,1991年,第64~67页。

短期训练对矫正儿童不公正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陈会昌

1。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研究,是迄今为止教育心理学中获得资料最少的领域之一。

较早对儿童道德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哈桑(H。Hartshorne)和梅伊(M。A。May,1930)。他们在一项规模宏大的调查中,发现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许多特征,以及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训练的一些方法。另一位研究者琼斯(V。Jones,1936)指出,对儿童道德行为的指导不应该采取简单的直来直去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直接体会加讨论。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他们的研究方法显然是简单、粗糙的。

麦克佛森(D。M,1950)的一项研究在方法上有了进展。他发现,每天对儿童进行15分钟的道德指导,交替进行8天之后,儿童道德判断有显著改进。但是后来的行为测验证明,这种训练对儿童道德行为却没有显著影响。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如班杜拉(A。Bandura)和麦克唐纳(F。J。Mald,1963)、德沃金(E。S。Dworkin,1968)以及岑国桢、李伯黍等人。他们的研究大多偏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

雅科布松(якQσсон)在一项探讨儿童调节道德行为心理机制的研究中,设计了三种训练方法以改变6~7岁儿童在分玩具中的不公正行为。第一种方法是由成人向儿童讲解一个含有公正人物(普罗提诺)与不公正人物(卡拉巴斯)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金钥匙与普罗提诺奇遇记》),使儿童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公正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第二种方法是让同龄儿童直接对被试的不公正行为作出不好的评价(“你今天和卡拉巴斯一样”);第三种方法是成人与同龄伙伴对被试的整个形象作出好评价(“你总起来说是普罗提诺”),而被试在分玩具中的不公正行为则引导他自己作出评价(“普罗提诺不是这样分的”)。雅科布松发现,第一种方法对改变儿童行为完全无效;第二种方法收效甚微(使10%的被试改变了不公正行为);第三种方法则使全部被试一下子都改变了原先的不公正行为。

但是,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中,口头讲解法显然仍然占有主要地位。这种方法对改变儿童行为是完全无效的吗?雅科布松的实验中故事只讲一遍,结果证明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把结构相同、内容不同的故事讲解多遍,同时采用讨论的方法,促使儿童身临其境地去理解故事,这种方法能否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呢?

另外,波利舍夫斯基(M。N。БopNWe-B)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让一些在下跳棋时由于输棋而经常违反规则的7~8岁儿童充当“规则体现者”,即让他们担任“队长”,监督别人的不遵守规则行为之后,他们本人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仍然在输棋情况下)有了显著的减少。如果参照波利舍夫斯基的方法,让儿童充当别人行为的监督者,对别人行为作出评价,这种方式是否可以改变他们本人的不公正行为呢?

为了解答这两个疑问,我们设计了本次实验。

2。方法

(1)被试的选择。

参考雅科布松的方法,用分玩具方式挑选出“不公正”的儿童作被试。具体做法是:

在山西省康乐幼儿园(寄宿制幼儿园)大班中,以接近于自然游戏的方式,把每三个儿童分为一组,令其中一人分6个玩具给三个人玩。分玩具时,把该儿童领进小房间,单独向他(她)交代:“现在给你6个玩具,三个小朋友玩,由你来分。另外两人至少给1个,多给也可以。”两个大班的全体62名儿童,每人都充当一次分玩具者之后,挑出其中的“不公正”者(把6个玩具中的2~3个分给另外二人)。隔一天后,再用同样方法对这些儿童进行检测,以证明他们“不公正”行为的稳定性。最后,挑出在两次初测中均表现出“不公正”行为的儿童共34人(男22人,女12人),平均年龄为5岁3个月,这些儿童即作为被试。在第一次初测中表现“公正”(把4~5个玩具分给别人)的儿童不再作为被试。

(2)教育训练。

把挑出的34名“不公正”儿童随机分成三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控制组。然后分别采取故事讲解加讨论和监督别人行为的方法对两个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周的短期训练。具体过程如下。

①实验一组(故事讲解加讨论):每天下午讲两个结构不同的故事,结构A为三只动物分食物或分配劳动任务,结构B为两个孩子分玩具。结构A的故事情境与他们初测时分玩具的情境基本相同,以引起他们的相似性联想。结构B的故事结构有些变化,目的在于使他们认识到有关“公正”的一些道德原则。结构A的故事讲完之后,不加讨论;结构B的故事讲完之后,以提问的形式展开讨论,提的问题如:“××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每天讲的两个故事,结构不变化,但具体内容加以改变。如第一天,故事A为三只白兔分6个萝卜,故事B为兄弟两人玩枪;第二天,故事A则改为三只猴子分6个香蕉,故事B改为姐妹两人玩娃娃;第三天,故事A又改为三只小羊分配搬运6堆青草的劳动任务,故事B改为兄弟两人玩积木(故事A与故事B举例见附录)。

为了使故事形象化,易于被儿童接受,故事A的讲解同时辅以贴绒教具,这样同时避免了个别儿童由于数概念发展差而不能理解故事的无关因素。

②实验二组:每天下午从另外的班里挑选三个儿童,经过事先指导,让他们“表演”出不公正的分玩具行为,即6个玩具只分给另外二人每人一个,自己留4个。然后把实验二组儿童逐个叫来,对他们说:“今天,让你来当他们三个人的小老师,你来看看他们这样分玩具对吗?”在目睹这三个儿童之一的“不公正”行为之后,让被试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果被试不能主动作出评价,就用引导的方法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应该怎样分才对?”这一训练同样持续一周。

控制组儿童在这一周中,不加以任何训练。

(3)复测

训练结束之后即进行复测。复测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复测的方式与初测完全相同,仍然是三人分6个玩具;第二次复测在隔一天后进行,改为三人分7个玩具。其中第一次复测三个组全参加,第二次复测只对两个实验组进行,以发现他们在变换玩具数目后不能完全平均分配时的行为。

在初测和复测的各次分玩具过程中,每次均变换使儿童更喜爱的更好的玩具。各次检测均尽量做到自然、真实,以免使儿童感觉到是在进行实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