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教育科学参考答案1—4 > 四实验中的操作定义与指标的确定(第2页)

四实验中的操作定义与指标的确定(第2页)

1。指标选择确定的步骤

关于教育实验指标的选择与确定,须经历一定的过程和步骤,即形象感知——概念规定——本质外化——经验筛选。

第一步:形象感知这是对观测对象从形象上感知其存在。例如,对思维能力的感知:儿童在皱眉,摸脑袋;有的儿童解答问题时,反应速度很快,有的却较慢。

第二步:概念规定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回到理性上从概念方面把握,探求研究与观测对象本身的意义,有何理论上的解释,包含哪些基本成分,其变化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同一些相邻概念的区别如何。例如,所谓思维能力是对事物关系的认识判断和概括思考能力,包括的成分或因素有:思维的敏捷性,反应速度快;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有较强应变力;思维的深刻性,即能够深入思考本质问题,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善于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第三步:本质外化将概念的抽象的本质特征外化或具体化为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观察到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重现出来的现象与行为标志。例如,思维的敏捷性可以用单位时间解题数量或答对一定数量题目的时间等来衡量。

通常,需要依据心理反应的外部特征确定观测指标,也就是借助外显行为来推测心理过程,一般常用反应时、正确率、频次等。

第四步:经验筛选在初步确定指标项目后,往往还须进一步根据指标选择确立的条件加以检验筛选。

2。指标确定的条件

关于选择因变量指标应依据一定的条件,简言之,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关联性、鉴别力、客观性。

(1)指标的关联性。所选用的指标与所研究的问题是有联系的,要注意选择那些与观测对象有本质联系的指标。为此,研究者需要认真地进行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确定各指标项目与观测对象的联系。例如,在心理学研究早期,有人曾依头围的测量来考查智力。很显然,这两者并不存在本质联系,因而无效。有时,由于观测对象结构成分较复杂,通常需要以一组指标而不是单一的指标去衡量。

(2)指标的鉴别力。指标应能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有力的表示。一个好的指标应该是观测对象所特有的。不同的反应应有不同的指标。如果一个指标不能清楚地区别出研究对象,则为不恰当的或没有效用的。例如,智商可以作为智力水平的特殊性指标。

(3)指标的客观性。指标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测到的。对于人的心理反应,常常要通过测量其物理踪迹来加以研究。例如,要研究儿童的恐惧感,可以用对儿童原来围坐的圆圈的半径逐步缩小的记录,对他们因听鬼的故事而引起的恐惧程度作分析;又如,要考察阅读兴趣,可以用各类图书被借阅的次数来表示。为了增强指标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可以采用多种指标综合运用的方法,应既有量的指标又有质的指标。应当注意数量化指标的运用,以便提高研究的精确度。当暂时找不到可观测的客观指标时,可以适当采用主观指标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测量检验。

3。教育实验中指标选择实例

关于“活动幻灯与图片在大班故事教学中效果比较的实验”,其指标的设计是值得一提的。在这个教育干预性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选择确定了三方面指标,对实验研究效果加以检验。

(1)在故事教学中儿童的注意力表现,可直接反映儿童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和参与情况。对儿童注意力表现从三方面度量,三项指标均为可观测到的:

通过对儿童在教学活动中每一分钟注意的表现进行观察,进而加以评判。

●注意力分散的次数。

●集中注意的持续时间。

(2)儿童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效果,这从另一侧面反映教学质量。研究者预先将故事内容分为20个要点,儿童学习后,要求对故事进行复述,从记忆数量与记忆顺序两方面了解其记忆情况。

(3)儿童对故事的理解水平,包括两个方面:

●理解得正确与否?

●抽象概括程度如何?

研究者针对故事中心意义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儿童对所提问题的回答,了解其对故事的理解情况。例如:“你喜欢故事中的老太婆吗?”“为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