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科学家及科学技术。
中国新《纲要》的科学领域提出了关于科学家及科学技术的内容;日本新《纲要》只提到了“身边的事物”,没有关于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内容,这有哲学观及儿童观的差异。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中国新《纲要》更切合实际,科学家及其发明的科学技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四)从科学教育的方法剖析中、日两国异同
1。共同点
(1)追求现代幼儿教育方法。
中、日两国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现代幼儿教育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的作用;第二,对游戏价值的认识是中、日两国新《纲要》的核心思想;第三,多元的教育方法体现在对表达与交流的共同重视上;第四,科学教育是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探究心进行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教学活动。
(2)明确教师的多种角色。
中、日两国新《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的原则。日本新《纲要》提出的教师角色是理解者、合作者、支持者、榜样、玩游戏的帮手;中国新《纲要》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3)趋向开放性的幼儿园教育。
日本新《纲要》提出幼儿园要支援家教,服务社区,起到地区幼教中心的作用;中国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以及三者的平等合作。因而,趋向更加开放的幼儿园教育,是中、日两国共同追求的教育目标。
(4)努力实现各幼儿园的因地制宜。
中、日两国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制订工作计划。也就是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教育。
2。不同点
中、日两国新《纲要》的一个不同点是对自然的关注程度。日本新《纲要》特别强调大自然对幼儿的发展与情感的影响,在环境领域一再提出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成长,认为大自然与幼儿的接触是建立关系的过程,是在幼儿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主张“应努力帮助幼儿加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新《纲要》对大自然的看法更偏向于理性的认识,提出“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幼小衔接问题:日本幼小衔接的热潮及原因
(一)日本幼小衔接的热潮与主要特点
1。日本幼小衔接热潮的出现
在日本,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并非新鲜话题。可以说,日本政府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教育复兴期就注意到了幼小衔接问题,并在文部省[5]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的主张。[6]在日语中,充分的沟通和联系被称作“连携”,所以在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日本政府提出的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之间应该进行充分沟通和联系的主张可以看作日本幼小衔接的开端。
虽然早在1947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但由于对幼小衔接的任务和方法缺乏清晰的认识,所以当时的幼小衔接并没有落到实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引发了日本文部省对幼儿教育的改革:195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幼稚园教育要领》,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密切连接”[7]。由于此次《幼稚园教育要领》的指导思想是让幼儿园教育适应小学教育,因此,这次改革直接导致了幼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校教育的提早开始,使得幼儿园教育开始像小学教育一样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教育被分成了健康、社会、语言、自然、音乐、绘画6个科目领域。日本文部省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中对1957年的《幼稚园教育要领》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并在1989年颁布了旨在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新的《幼稚园教育要领》。1989年的《幼稚园教育要领》认为,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应该让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这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展示自己的教育特色。因此,从1989年开始,日本的幼儿园教育摒弃了并不适合幼儿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的分科教学,开始了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尝试。
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热潮出现在21世纪开始的几年间。文部省在2000年颁布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出:“应该考虑到幼稚园教育要为小学以及小学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幼稚园教育应该提供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为幼儿创造性思考能力、主动生活态度的形成打下基础。”[8]200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1—2006年)》。[9]在这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中,文部省不仅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的问题,而且还详细地提出了幼小衔接的一些策略,即加强两个阶段的儿童之间、教师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实行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通用制度等。此文件发表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组织、指导了“关于幼小合作的综合调查研究”[10],获得了大量关于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应对策略的第一手资料。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4年5月和6月的报告中又提出了进行幼儿园和小学一贯教育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可以说,随着近几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的不断升温,日本各地教育研究者和幼儿园、小学的相关人员对幼小衔接问题开展的研究逐步增加,以及日本各地各种各样形式的幼小衔接实践,日本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出现了幼小衔接热潮。
2。日本幼小衔接的主要特点
(1)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
日本教育界通过对以往幼小衔接问题的反思,主张把幼儿园和小学看作追求相同教育目的的共同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近几年的幼小衔接不再讨论幼儿园和小学“谁向谁靠拢”的问题,而是主张“幼小双方都回到教育的原点”[11],形成教育的共同体,通过双方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随着人们认识到幼儿园和小学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日本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逐渐建立起了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日本的幼小衔接不再是幼儿园提早进行学校教育活动,而是幼儿园和小学为了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平等合作。
(3)开展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近几年来,日本注意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长期性、经常性的合作。在幼儿园和小学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实践中,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开展的各种交流和合作活动;二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增加交流和合作活动的频率。如此,双方获得了更多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相互之间的了解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日本出现幼小衔接热潮的原因
1。地方分权化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