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比较教育学自考 > 第二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第4页)

第二节 学前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第4页)

(1)罗伯特·阿诺夫。

1980年,阿诺夫发表《比较教育和世界体系分析》(parativeEdudWorld-SystemAnalysis)一文。[47]在该文中,考虑到当时大多数的宏观研究乃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然而研究影响教育制度的国际力量却绝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某组国家之内这一情况,阿诺夫呼吁以“世界体系”为单位来研究和分析国际教育问题,同时要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深入揭示教育现象。此外,基于对当时国际教育状况的观察和反思,阿诺夫提出以下三点:第一,当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教育是过去殖民渗透的产物;第二,发展中国家为了本国的发展,接受了大量的财政、人员和装备的外援;第三,发展中国家派出了大量学生到发达国家的大学学习。[48]在他看来,世界体系分析重建了比较和国际教育领域的国际维度,同时提供了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框架。因此,他强调从世界体系的角度阐述和分析教育问题。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卡诺伊教授原来是依附论的积极倡导者及践行者。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将依附论的观点应用于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中心—边缘”的理论主张,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的实践,引起了国际比较教育学界的极大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世界体系理论的影响,卡诺伊开始转向运用世界体系的观点来研究教育问题。他强调,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往往受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其教育政策和实践也往往是由国家以外的力量所决定的。基于此种认识,卡诺伊反对以国家为单位的国别比较,主张运用世界体系理论来阐述和分析教育问题,以使比较教育研究的结果更为精确和全面。[49]

(3)菲利普·阿尔特巴赫。

阿尔特巴赫是美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家,也是美国依附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将依附理论中的“中心”“边缘”“发达”“欠发达”“文化帝国主义”等概念作为分析框架,对国际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50]在阿尔特巴赫看来,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仅涉及高等教育,而且渗透到文化教育等事业的方方面面。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阿尔特巴赫开始关注并尝试运用世界体系理论来分析国际教育问题。1982年,阿尔特巴赫与阿诺夫、凯利主编了《比较教育》(parativeEdu)一书。全书以全球教育的发展为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比较教育观分析世界教育实践,并阐明了世界体系分析模式的主要观点。在这之后,阿尔特巴赫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问题,并提出“大学的中心与外围”“国家内的中心与外围”“国际上的中心与外围”等观点。此外,他结合世界体系理论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1987年和1989年,阿尔特巴赫分别出版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高等教育》《从依附走向自主:亚洲大学的发展》这两部著作,对世界体系分析理论在比较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51]

2。对世界体系理论的评价

世界体系理论分析框架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球视野和整体视角。这一分析框架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以世界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为前提,从世界作为一个体系的整体上定位对国家教育或国际教育的比较分析,用一种全球视野去看待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与变革;第二,正视现存世界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国家在这种结构中的位置,分析和判断相关国家在教育交流与影响上的关系,从而对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解释;第三,关注国与国之间在教育上的联系与互相影响。[52]

同时,世界体系理论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对现代化的理解较片面,过于注重外部因素,框架过于宽泛,对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相互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理论前提过分简化等。[54]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正确性及客观性,比较教育研究者在应用世界体系分析框架进行研究时,应注意克服其理论的不足。

本章小结

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涌现出了一些先驱式的人物,例如,库森、萨德勒、康德尔、汉斯和菲利普斯等,他们的思想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他们的比较教育思想。此外,比较教育自产生之日就受到各种社会理论的影响。其中,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教育借鉴理论对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术语

库森;萨德勒;康德尔;汉斯;大卫·菲利普斯;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教育借鉴理论

思考题

1。简述库森、萨德勒、康德尔、汉斯和菲利普斯等比较教育学家的比较教育思想。

2。简述比较教育中的结构功能观及比较教育方法论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3。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

4。试析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教育借鉴理论的分析框架。

[1]TheA,TheodorsonAS。AModernDiaryofSoewYork:ThomasY。Crowell,1969:167。

[2][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刘少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14页。

[3]丁元竹:《早期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初探》,载《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4期,第116~118页。

[4][英]斯温格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陈伟、冯克利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36页。

[6]马健生:《比较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69页。

[7]王景:《比较教育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载《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2期,第115页。

[8]WelchAR。TheFunalistTraditionandparativeEduparativeEdu,1985(21):1。

[9]王黎云:《功能主义传统与比较教育方法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第20~21页。

[10]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42~143页。

[11]马健生:《比较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73页。

[1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211页。

[13][德]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24页。

[1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页。

[1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34页。

[16]马健生:《比较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77页。

[17]马健生:《比较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78页。

[18]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3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