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营销专业户白生华告诉总理,后腿精肉每市斤9块左右,价格稳中有升。
【同期声】
温总理:“养猪的人希望价格高,吃猪肉的人希望价格低一点,你说是吧?”
百姓:“就是。”
温总理:“我呢,希望价格涨一点,但是价格涨到一定程度,应该平稳下来。因为城里人也有吃不起的,这两者把它兼顾起来,搞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既让农民能挣钱,城里人又吃得起。”
【解说】
总理离开陕西后,国务院便启动了国家储备肉,平易猪肉市场价格,并出台了能返母猪补贴,全部实施免疫等鼓励生猪生产的十条措施。
半年后的今天,温总理再一次来到陕西,就是考察猪肉价格上涨趋势有没有缓解,惠农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在村民袁宝安家,总理详细询问了各种养猪补贴是否详细到位,并请主人拿出领取补贴的存折,仔细查看。当看到各项补贴都落实后,总理欣慰地笑了。
【同期声】
温总理:“我再告诉你个好消息,明年的补贴比今年还要多。”
袁宝安:“还要多,那是好事,农民的好事。”
【解说】
最后,温总理看猪舍进餐厅,仔细了解从猪肉的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情况。
【同期声】
温总理:“最近我发现还不行,恢复得还很慢,因此我又决定了10条(措施),母猪(补贴)增加到一百块钱,中央财政拿出25亿,支持规模养猪。保险全部应保尽保,我估计再有四、五个月,可以缓过来。”
【解说】
晚上,温家宝又来到阎良区润天花苑社区刘旭秋家,关切的询问猪肉价格上涨对他生活的影响。
【同期声】
刘旭秋:“总理就放心,抓国家大事。”
温总理:“我告诉你,天下最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
【解说】
夜深了,尽管屋外寒风凛冽,但屋内却充满了暖意。
(陕西电视台2007年12月31日播出)
巧取视角独具匠心
陕西电视台的消息作品《百姓小事就是国家大事》,及时、敏锐地抓住当时全国上下关注的事情——猪肉价格的连续上涨而展开。作品截取了总理在陕调研的几个非常具有特点的节点,通过总理和农民的交流对话,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密切关注,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生动地烘托了“百姓小事就是民生大事”的主题。
纵观这则新闻,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选取了独特的报道视角。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系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而这篇报道,从题目来说,就能特别抓住人,引起观众的深思和共鸣。记者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发现了一年内总理两次来陕调研猪肉价格,并巧妙地截取了总理在陕调研的几个非常具有特色的节点,并直接撷取总理自己的一句话作为消息的题目,让观众看到一个大国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起到了鼓舞人的媒体作用。
其次是同期声的恰当运用。同期声是指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同期录下的讲话声和现场解说词。纵观近年来的好新闻,同期声几乎成为好新闻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物出声、现场采录的同期音响的保留使受众全方位地感知新闻真实的内涵。这则新闻共5处运用同期声,把同期声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第一处的同期声与导语紧密联系。当观众听到“家里养猪了没”,言简意丰,同时也与当时敏感话题紧密联系,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第二次同期声才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马上与猪肉当天市场价联系上,也表明总理对猪肉价格的密切关注,随后的同期声中,总理谈到对猪肉价格矛盾的想法以及后来的“这是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第一件事”,虽寥寥数语,没有过重的感情宣泄,没有轻飘的说教,却让受众真切体会到总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让听众零距离接触到一个亲民、爱民的大国总理,引人深思,达到曲终人未散的传播效果。所有这些同期声与解说词水乳交融配合在一起,共同演奏了一曲鼓舞民心的暖人之作。同期声的运用不但强化了真实的时空感,还原了新闻的真实面貌,使新闻中的人物更贴近受众,而且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和报道的客观性,使消息的主题内涵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作品的构成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电视消息由画面、同期声、解说词构成,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还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画面不成其为电视新闻,没有同期声不能完整地再现新闻事件,没有解说词无法明确地表述记者的主观意图。消息的画面构图颇为讲究,将总理和养猪专业户、经营户等基层群众的画面置于镜头下,将总理始终放在画面的中心,并且注意抓细节性镜头,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使整个新闻显得富有活力和感染力。消息的解说词所占比重不大,但毫无冗余信息,不但交代了总理两次在陕调研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的情况,而且还细致地介绍了总理第二次在陕西考察与调研的场景。在结构与表意上,起到了的承接与补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