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学的风格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生产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学活动发展的成熟,同时还标志着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研究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涉及作品的格调风度,还涉及民族、地域、阶级、流派以及文体本身诸方面的问题,风格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风格辨析
风格一词,源于希腊文,由希腊文传入拉丁文以及其他语种。希腊文的本义可理解为“木堆”“石柱”和“雕刻刀”。拉丁文主要取用“雕刻刀”之义,并把它引申为比喻的意义,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者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古罗马作家的著作中,表示以文字修饰思想以说服他人的一种语言方式和演讲技巧。
风格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魏,但不是用来品文,而是用来品人,评价人的体貌、德性和行为特点。刘勰的《文心雕龙》最先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并写出了专论风格的篇章,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不管是西方风格学还是我国的传统文论,在风格术语的实际运用中,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风格一词,在英文、德文、法文和俄文中,都含有修辞、笔调、文风、文体等多种相近的意义,读者只能根据上下文加以领会。同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相反,在我国古代文论里,风格概念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古人谈论风格,使用了力、气、神、体、味、调等多种说法,“风力”“风气”“风神”“体势”“兴味”“格调”等也往往成了风格的代名词。因此,我们现在探讨风格,必须要有一个限定,就风格的一般含义和文学风格的特定内涵加以研究。
(二)风格的定义
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的现实的审美标记。
在现实生活中,风格一般指人的作风、气度以及因之而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行为特点。在文学活动中,则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同时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等在文学生产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指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而作家作品的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
(三)风格的特点
风格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独创性
风格必须是独创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一例外的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李白的飘逸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果戈理的辛辣幽默,契诃夫的隽永深远,郭沫若的热情奔放,鲁迅的刚毅冷峻,都是风格独创性的表现。不同作家的风格可以相近、相似,却不会相同。完全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风格的独创性同作家创作个性密不可分。席勒认为,最理想的风格就是最高度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说:“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他认为,从笔迹上可以窥知其人,“从文体上则可以窥见伟大的作家,正像从笔锋上可以认出伟大画家的绘画一样”。赵明诚的五十首《醉花阴》同李清照的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在一起,陆德夫一眼就看出它们的不同,指出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最佳。这已经被传为以文探人的佳话。实际上,独创性也就是排他性,它可以从一部大作中,也可以从一首小诗、一篇短文中表现出来。莱辛说,莎翁作品的“最小的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亚的”!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也是这样。
风格的独创性,关键在于“创”字。任何作家都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起步时作些模仿也在所难免,但是要想形成风格则必须有所发展创造。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2。稳定性
风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当作家的一种风格形成之后,它的基本特点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因为风格同作家的个性密切相关,而作家个性的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丹纳说:“一个艺术家的许多不同的作品都是亲属,好像一父所生的几个女儿,彼此有显著的相像之处。”事实也是如此。鲁迅在白色恐怖下,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频繁地变更笔名,但明眼人还是能从风格上认出他的手迹。他在给黎烈文的信中说:“夜里又做一篇,原想嬉皮笑脸,而仍剑拔弩张,倘不洗心,殊难革面,真是呜呼噫嘻,如何是好。换笔名,图掩人目,恐亦无补。”
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作家的道德观和艺术观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家生活环境、政治地位和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会给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带来影响。
3。多样性
文学风格历来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作家创作个性的多种多样,带来了文学风格的丰富多彩。历史上文论家对风格的各种分类,都出自风格多样性的考虑。
风格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客观对象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决定的。作家的个性和才能,对象的不同品格,读者的不同需求,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一个伟大的作家,要想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绪,不能不具有多种本领和几副笔墨。茅盾说得好:“我们的生活既有挥斥风雷的一面,也有云蒸霞蔚的一面,既有拔山倒海的一面,也有错彩镂金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不能光靠一副笔墨……我们要掌握高度的技巧,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用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揭露敌人,须针针见血,歌颂英雄,应字字珠玑;文气既要能像横槊据鞍,个人辟易,也要能像岁时伏腊,欢腾田野;既要能横眉怒目写斗争的艰苦,也要能眉开眼笑写胜利的欢乐。既要善于塑造人物,也要善于渲染气氛,既要能写江山之多娇,也要能写厂矿的雄伟。”
不同作家具有不同的风格,已为人们所共睹,同一个作家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因此,在阅读欣赏的时候,给作品的风格做恰当的定位无疑是打开文学欣赏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四)风格的形态
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风格的形态异常繁多,然而就其表现的内容、方式和审美效果论,是有迹可循、有类可归的。古往今来对风格的分类繁简不一,过繁的,多到二三十种,彼此间难免交叉、重复;过简的,唯阳刚、阴柔而已,过于笼统,在实际运用上,难以解释各种文学风格的各种复杂状态。我们主张划分为以下四对八种。
1。刚健与柔婉
(1)刚健
风格刚健的作品,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