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 第三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第1页)

第三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第1页)

第三节中国古典散文欣赏

尚书·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只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欣赏指南】

《无逸》选自《四库全书·尚书·卷十六》,《无逸》第十七,这篇文章是周公所作。周公,名姬旦,周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父。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诰,它全面分析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本文所涉旨在告诫周文王要“敬天保民,明德勤政”,唯如此才能使周王朝的统治长久稳固。《无逸》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周初其他文诰一起构成了对君臣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无逸》堪称《尚书》中的奇文。《尚书》佶屈聱牙,十分难读难懂,但《无逸》似乎有点例外,它与众不同,但深究起来又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无逸》中开头所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周公直截了当在文章一开头就点出主题:君子在位,不可贪图安逸享乐。紧接着周公又阐明了道理,他说,君子要先了解种庄稼的艰难,然后处于安逸的位置,才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痛苦。下面周公还层层推进,他说:有的父母辛苦于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种庄稼的艰难,只知安逸享乐,时间一长,还说:“这些老年人什么也不知道”,意思是说老年人不知道享乐。解释到这里,我想回过头来,再进一步欣赏一下,历史上的一些大家对“全文首句”是怎么说的。“君子所其无逸”,郑玄认为:“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历代大家对此有许多沿袭,解释为:“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之类。以“无”通“毋”,似源于《史记》,《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无逸》作《毋逸》,通常又认为此篇名取自首句,“无”“毋”相通的印象自然形成。由此来看,首句便成为当官的历代相传的警示句,明示成王不可逸。如果在尧舜时代,君主可以说不堪其苦,到了周朝,天子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许天子享受逸乐,似有悖实情。接着,看下文:“无**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要求王者不要过度逸(**)乐,而不是说不可有一点逸乐,好比禁止酗酒,并非不让饮酒。

文章中周公还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像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人民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愤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这篇训词中表达的政治思想对于西周政局的巩固和稳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晋,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欣赏指南】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记述的是秦、晋联合围攻郑国时的一个故事。小小的郑国被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包围,可以说是危在旦夕。紧急关头,勇于自责的郑文公采纳了慧眼识英才的佚之狐的建议,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

本文的中心人物烛之武,虽然因为此前郑文公有眼不识泰山埋没人才而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毅然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分化瓦解了秦、晋的联盟。秦伯不但不再围郑,还与郑人结盟,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秦伯,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文章虽然短小,但有头有尾,前后照应,结构严密。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围攻郑国的秦、晋两个大国,表面上是联合行动,但他们各有所图,都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实际上并不是无隙可乘。况且,从当时的情况看,秦、郑两国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样,读者就不难想象,烛之武说服秦伯还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并不是把无的说成有,把黑说成白。

其次,本文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故事简单,但波澜起伏,毫不呆板。紧急关头,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没想到,烛之武竟然满腹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烛之武牢骚归牢骚,但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文公一不勃然大怒,二不一味地做思想工作,而是先动之以情,引咎自责,接着晓之以理,他让烛之武明确,假设国家灭亡的话,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这也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

烛之武在游说秦伯的时候,一来就说,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死定了。这种口气,就像郑国将要灭亡与他没有什么相干似的。郑国灭亡与他烛之武不相干,但与秦国则有利害关系,他明确指出,如果郑国灭亡,对秦无益。反之,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对秦国则是有利无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着进一步说明,郑国灭亡,不仅对秦无益,而且有害。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秦伯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秦国单方面退兵了,子犯勃然大怒,要攻打秦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马上紧张起来,让人以为,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可是,晋文公的一番道理,又一场风波平息。总之,烛之武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近,不仅晓之以理,同时也动之以情,真可谓是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谏逐客书

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