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 二诗歌欣赏技巧(第5页)

二诗歌欣赏技巧(第5页)

艺术的领域中不存在绝对的原则和教条。直率的风格就与含蓄形成鲜明对照。它使最激**的感情痛快淋漓地倾泻而出,让读者感受到惊警和震撼。最强烈感情的表现大都是直率坦白的,如同火山的熔岩,只能喷发不能滴渗。梁启超所谓“奔进的表情法”就是指奔放不羁的直率,他认为诗歌表现哀痛、忧愁、爱恋为易,表现欢喜则很难。五、七言诗受格律限制更难“奔进地表情”。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堪称唯一的例外。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的惊讶狂喜之情态如飞瀑洪流,在短短56个字中奔涌冲**,毫无遮拦。

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中,直率、质朴与真挚堪称本色。《诗经·柏舟》中的那位少女就大胆直言“鬓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翻译成现代的口语就是:那个留着少年发式的男孩子就是我未来的丈夫,至死我也没有二心。母亲不同意,她就大叫“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娘啊!天啊!怎么不相信我呢?《相鼠》中痛骂统治者的无耻:“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还有一张皮,人却丧失了礼仪和体面。丧失了仪礼体面,不死还干什么呢?汉乐府《上邪》以一个女子口吻发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简直是在说:只有地球毁灭了,我才敢背叛爱情。如此强烈的感情冲动只能直率地脱口而出了。

3。自然与平淡

自然要求不加修饰、随心所欲地表达真情实感。南朝谢灵运是最早的山水诗人。他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因自然天趣而成为千古名句的。与谢诗中“白云抱幽岩,绿筱媚清涟”相比较,读者不难发现后者在意象、色彩的对举和动词的使用上别具匠心,而前者自然天成,绝无苦工匠意的痕迹,却更加清新可人。王维的一些绝句描写了辋川别墅的山林风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独坐愁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些小诗意象丰富而不堆砌,描写传神而不雕琢。不仅透露出诗人悠闲恬静的心态,也写出了清幽沉寂隐含禅机的意境。第三首诗的意象鲜明、色彩斑斓,不愧为“诗中之画”。尤其“空翠湿人衣”一句既新奇又合情理,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独特的感受。这三首诗虽精巧别致但毫不做作,具有较突出的自然之美。

平淡与自然的共同之处是反对修饰矫情。自然不排斥工整艳丽,平淡则强调朴素无华、蕴涵深厚、平而不俗、淡而有味。因此也是一种最难掌握的风格。王安石认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以平淡著称的宋代诗人梅圣俞也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在诗歌的历史上,以自然平淡清新纯真著称的当首推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文都是自然之作。他酷爱自由、自然、自在,有心自娱无意写诗,所著多在酒后。自然、平淡、朴素因此成为陶诗本色。诸如“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采菊东篱下”等明白如话的句子极多。但陶诗的平淡朴素中又往往饱含深意。在“心远地自偏”“欲辨已忘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等平实的人生体验中就包孕着发人深省的理趣;“倒裳往自开”“悠然见南山”一类的生活细节中又洋溢着耐人寻味的情趣。这种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显绮丽的境界似乎是前无古人的。苏东坡对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评断的确十分到位。

4。绮丽

绮丽华美的风格并非只求错金镂彩的辞藻雕绘。缺乏意趣情蕴的浓词丽句也不是真正的绮丽。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正是批判空洞、浮艳、委靡的六朝诗风。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丽句。但其中并无艳辞、浓彩与深典。在明媚的春光中乘风驶向繁华富丽的扬州古城,这也称得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俱了。一种轻快愉悦的情绪从句中飘然轻飏。正因写出了这种明朗优美的意境,才显示了丽绝千古的高妙。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也无辞藻绘饰,但造句工整、构思精巧:飞花依依惜别,燕语喃喃挽留。温馨亲切的情丝轻轻萦绕在行客心头。这种缠绵的情调也成就了绮丽的风格。

5。沉郁顿挫

沉郁是一种由深厚的思想、激越的情感所酿成的慷慨苍凉之美。既抑扬有节又酣畅淋漓地抒情达意是沉郁的表现特色。杜甫曾以“沉郁顿挫”自命,诗史也以此为定评。抑扬顿挫的表达方法固然有着较广泛的适用性,但是最适于表现沉郁慷慨的情韵。

《新安吏》中先说“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无丁本当不抽,这是第一次顿挫。但马上转挫一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没有成年人,官府竟要抽少年凑数。接下来又是一转:“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让孩子们去当兵打仗已经可怜可悲,但“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这是第三次顿挫转折:同孤苦瘦弱的穷孩子相比,肥男有母送别已是不幸之中的幸运了。

再往下也大体上两三句一顿挫,其旨意层层转折、处处起伏,但又随境放笔,绝少刻意追求的痕迹。

再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两联以丰富的意象描绘萧索苍凉的秋声秋色,营造出一个弥漫着感伤色彩的抒情环境。后四句诗尽显顿挫跌宕、抑扬曲折:试想,常年漂泊本易伤感,秋风愁人则由伤转悲;凭高眺远更添悲慨,何况强拖病体,独自登楼?更深层的凄楚苦痛来自国难、家难、天下难,艰难重重谁能承受,况且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杜甫仅用三句诗就将人生的悲苦之境推至极限。读者稍加品味就会悲从中来,但作者却没有就此收笔。素来以酒浇千愁的杜甫因身体垮掉被迫戒酒。那么,本无希望,更无安慰,现在连自我麻醉的可能都不复存在了。此时的杜甫将怎样面对生命的尾声?

这四句诗应视为沉郁顿挫的典范之作。孤独、忧郁、悲伤和绝望的心理重负在层层递转中加深加剧,最终又全部推进读者的心间。

6。雄奇

雄奇最能体现阳刚之美。雄指感情激**气势浑厚;奇指想象特异惊警震撼。杜甫描绘两棵苍松:“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树皮开裂**出龙虎白骨般的树身,枝叉苍黑像雷雨时的阴暗天空。这两句的确是想象奇异气象峥嵘,颇具雄奇之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个性也从中流露,苦心营构的痕迹十分明显。李白的雄浑奇警却是信笔挥洒自然畅达:“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李白夸张泰山之高,说自己站在山顶,可抬手到银河戏水。一不小心,抓住了织女的织机。这样的诗句缺乏思想意蕴,虽雄奇但不能列入上品。他的《蜀道难》才是雄奇奔放的典范,其状景摹形、怀古感今、抒情言志都充满了奇想绝念。仅形容山势之高,他就用鹤不能飞、猿不能攀、太阳所乘的六龙神车都要原路返回、人在山路上就可以摸到星星等奇特的想象来渲染夸张。在汪洋恣肆地铺陈出蜀道艰险之后,他又告诫道:“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一旦那些凶险残暴的藩镇军阀控制了蜀道,他们必然会“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中人民将沉入血海。尽管诗人知难而返,发出“不如早还家”的低调,但其忧国忧民的情思仍使雄奇的风貌获得了深厚的内蕴。

在诗论中,豪放雄奇常常并称,但雄奇侧重想象之奇,豪放则倚重气势之豪。博大深沉的胸怀中孕育出恢宏的意境、奔放的**,再通过雄伟的气势节奏传达出来,就形成了豪放之美。最能体现豪放与雄奇差别的是宋词豪放派代表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一句乃至全词中,都没有太奇异的想象,结尾的调子也较低沉。然而一种苍劲的历史感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积极向往,还是产生出巨大的气势波澜,形成了豪放的特色。

当代诗人贺敬之、郭小川也擅长豪放之风:

看昆仑山下红旗飘飘大江东去望几重天外云雾弥漫风雨纵横……

——贺敬之《雷锋之歌》

何必“劝君更进一杯酒”再会吧,乡亲哪里的好酒不芳芬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再会吧,乡亲哪里不一样度过战斗的青春?

——郭小川《西出阳关》

在这类诗句中我们不难体会豪放的神韵。

此外,在诗歌的欣赏中我们还要注意对表达技巧的认识和总结。所谓表达技巧,无非是指一些特定的表现方式。它涉及从立意到炼句炼字的全部创作过程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风格面貌。对它的评判要以对作品的全面观照为基础。

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但每一具体技巧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前述杜甫、李商隐诗作的“从对面写来”,即以“人怀己”来深化“己怀人”的写法对全诗的艺术水平关系甚大。

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前两句写出了飞驶的船行和内心的欢畅。第三句却以“两岸猿声啼不住”来衬垫蓄势,造成了文意与情绪的较大落差,使第四句获得更强大的气势和更强烈的感情冲击力。这一衬垫技巧的成功运用对全诗影响也很关键。

对于表达技巧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而且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和学习,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到理性学习的高度,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从阅读欣赏到学习写作的过程。所以,文学欣赏的目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如果能够自觉地把所闻所见转化为所思所录就非常完美地得以实现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