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书法欣赏网yac8 >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第2页)

二魏晋南北朝代表书家(第2页)

1。《兰亭序》

图7-16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兰亭记》《曲水序》《修禊序》《禊帖》等。这件千古名作产生于文人的一次雅集活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修禊之礼。修禊本为一种在河边举行的祭祀活动,而这次修禊则主要是一种吟咏活动,主持者以一种特制的酒杯置于水中顺流而下,在谁面前停顿便要求其作诗一首,不得者罚酒。活动结束,得诗若干,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这便是《兰亭集序》。该序记述了文人墨客雅集兰亭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此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一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世将之与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米芾则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遂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情况,唐代刘餗《隋唐嘉话》有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560—565)中为僧永所得,献之(陈)宣帝。隋平陈时,或以献晋王(隋炀帝),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621)入秦府。贞观十年(636),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47]刘餗为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第二子,后世关于《兰亭》的传说甚多,但主要史实皆依据的是出于刘餗的这段记载。

传说王羲之写完《兰亭序》之后,曾重写几遍,效果均不佳,都达不到第一次的水准,王羲之便非常珍视,将之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此后流传如刘餗所记录。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得到《兰亭序》后,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了一些摹本,并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价值连城,同样受到珍视。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则“秘于昭陵”——随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葬于坟墓之中了。

《兰亭序》文辞华美,情感真挚,风骨独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收入《古文观止》。其文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谓“兰亭八柱帖”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内府辑刻的与《兰亭序》相关的八种刻帖,包括唐人王羲之《兰亭序》的摹本、明人董其昌和清乾隆的临本,具体为:《虞世南摹兰亭序》《褚遂良摹兰亭序》《冯承素摹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重摹董其昌〈戏鸿堂帖〉所收〈柳公权书兰亭诗〉》《于敏中补〈兰亭诗〉缺文》《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和《清高宗弘历临〈董临兰亭诗〉》,各为一卷。每一卷刻于一方形石柱之上,故称“八柱”。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是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白麻纸本,行书,纵24。8厘米,横57。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故又称“天历本”。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宽松,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圆转,墨色清淡,气息古穆。直至明代,此卷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帖末有“臣张金界奴上进”字样,又称《张金界奴本》。清内府将此卷列为“兰亭八柱”第一。

图7-17王羲之《兰亭序》四种

兰亭序褚遂良临本是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纸本,行书,纵24厘米,横88。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定为褚摹兰亭序。同时卷中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也比较宽松停匀。卷后有米芾及自宋迄清十五家题跋。卞永誉跋:“此卷笔力健劲,风神洒落,可称神游化境,不可思议者矣。”清内府列为“兰亭八柱”之二。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是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传为唐代将仕郎冯承素摹双钩硬黄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神龙”为唐中宗李显年号,此本因称“神龙本”。所以定为冯承素摹,因摹本后有明项元汴题“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数字,而诸多专家至今持怀疑态度,冯承素摹只是一般说法而已。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纸质光洁精细,全篇笔势精妙,萧散朴拙,神情自若,左右映带,欹斜疏密,错落有致,用笔遒媚健劲,俯仰反复,灵动多姿,形态各异,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乾隆朝列为“兰亭八柱”之三,堪称唐摹本中最佳者。董其昌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48]启功先生则定“神龙本”为直接摹写兰亭原纸,评价甚高。

定武兰亭吴炳拓本是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行间有界格。相传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今仅存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柯九思本》和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独孤本》,被后世认为《兰亭序》最佳刻本。启功先生《论书绝句》论“定武本”云:“底从骏骨辨媸妍,定武椎轮且不传。赖有唐摹存血脉,神龙小印白麻笺。”[49]

究其实,《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远不如王羲之其他传世摹本,只因上至帝王,下至文人墨客的张扬鼓噪,才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称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曾进行过《兰亭序》真伪的大辩论,虽然至今没有结论,却从侧面反映了对这件书迹艺术水平的某些否定。从艺术水平而言,《兰亭序》无论笔法结构,还是章法气韵都存在刻板造作的痕迹,比如起笔晃动所带出的细尾,笔画中明显的唐楷痕迹,字与字之间缺少呼应关系等,均不是王羲之潇洒飘逸的书风所应出现的现象。笔者倾向于《兰亭序》为伪迹,故前述该帖的艺术成就及特点均是别人现成的说法,特此说明。

2。《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

《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图7-18),纸本,是唐内府双钩填墨摹本,唐代传入日本。三帖装裱于一卷,《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现藏日本皇家。在晚清时被杨守敬刻入《邻苏园帖》。此三帖风格相近,日本人将其合称为《丧乱帖》或“丧乱三帖”,是王羲之书法中的精品,笔法洒脱,变幻莫测。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所谓“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50],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下面分别进行赏评。

图7-18《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

《丧乱帖》(图7-19)行草书,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图7-19王羲之《丧乱帖》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属于信札,随手拟就,信笔而书,该帖作于丧乱时期,作者心情悲愤郁闷。因无意于书,故书法更显率意自然,挥洒淋漓,完全不同于《兰亭序》轻松平和的格调。其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王羲之书写这幅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扬雄所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51],于此可以验证。

《丧乱帖》笔法精妙,已脱尽隶意,其用笔速度、节奏明显,提按、翻折变化丰富。结体多欹侧取姿,跌宕起伏,其字势似斜反正,笔意形断意连,字形由相对规整的行书逐渐向行草过渡,直至后来出现草书字形,行草间杂,渐行渐放,由雄强、浓烈转向惨淡奔放,行笔速度也逐渐加快,但这种前后的剧烈变化却并不影响总体的和谐统一,其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风致则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笔墨的变化正是王羲之情感剧烈变化的必然体现,庾肩吾尝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52]

图7-20《二谢帖》

启功先生诗云:“大地将沉万国鱼,昭陵玉匣劫灰余。先茔松柏俱零落,肠断羲之丧乱书。”[53]并作阐释:“丧乱帖笔法跌**,气势雄奇。出入顿挫,锋棱具在,可以窥知当时所用笔毫健。”[54]

所以,《丧乱帖》应是王羲之行书的真实面貌,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书法的典型作品,也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后期作品,如前所述,其艺术性远胜《兰亭序》。

《二谢帖》(图7-20),行草手札,唐摹本,白麻纸。5行,36字。其文曰: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邵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二谢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用笔爽利遒劲。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风格与《频有哀祸帖》相似。此帖书法自然洒脱,纵笔迅疾,恰如惊猿脱兔;驭笔徐缓,又如虎踞龙盘,抑扬顿挫,极有节奏感,是纵擒有度的佳作。笔势形成“轻如蝉翼,厚如沉渊”之气势。

其开头的“二谢面未比面”可以说是行楷笔意,用直线条比较多,字比较挺。“迟诼良不”行笔较快,开始有粗细和大小变化。而“静羲之女爱再拜”则完全是草书,而且比较夸张,如“羲女爱”三字都写得很长,每一个字的长度相当于第一行“诼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个字的长度。第三行“想邵儿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细秀,行草杂糅。“所送议”点画虽然也细秀,但更为草化,更简省。“当试寻省”线条粗重,和头三个字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的“左边剧”用笔粗细变化更大,更丰富。“左”字的粗线抵得上其他细线条的十倍。短短35个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种书法语言,变化丰富,对比强烈。

《得示帖》行草书,摹本,白麻纸。4行,32字。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得示帖》书风遒丽,有张有驰,有缓有疾,字形结构变化丰富多彩。总体上呈现收左放右的姿态,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犹”之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触”之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以上五字通过点画关系的巧妙调整均形成视觉中心点,即字眼,呈现变化与统一、灵动与安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体妙构。

此帖仅有数字,却流畅纵逸,将字势的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

3。《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

《孔侍中帖》与《频有哀祸帖》《忧悬帖》为唐代内府摹本(图7-21),三帖裱于一卷,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字幅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此帖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中间三行为“孔侍中帖”,后三行为“忧悬帖”,现藏于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

《频有哀祸帖》行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硬黄纸本,双钩廓填。纵24。8厘米。3行,20字。其内容为: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