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行草书法欣赏 > 第十一章 明清(第1页)

第十一章 明清(第1页)

第十一章明清书法鉴赏

一、明代书法鉴赏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结束了九十余年的异族统治。明代的统治者十分喜好书法,成祖时设立了中书舍人,专门负责抄写诏令等事,这些都推动了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使明代成为继宋代之后书法艺术的又一个**期。

明代初期,政治上采取高压的政策,大兴文字狱,使得明代前期的书法艺术在封建王朝的统摄之下毫无生气。明初书法基本上是元代书法的沿袭,并没有新的突破。“台阁体”则由中书舍人逐步影响到了整个朝廷,这一时期的书家大致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元代书法的余绪,一部分属于宫廷书家,其中“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和“二沈”(沈度、沈粲)名声最为显著。“台阁体”书法到了成化、弘治时期,终于无法延续下去,封建统治者对文人在文化和政治上的牵制不像前朝那么严厉,文人们也有了自己的空间,他们的书法不再是迎合君王喜好的载体,而是作为自己怡情的艺术方式,正德、嘉靖时期形成书坛发展的主流,使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真正繁荣的时期。直到“吴门书派”的崛起,明代书法艺术才逐渐从平庸中走了出来,而这一段时期的主要书家主要集中在江南文化和经济重振苏州一带。明代后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期,禅宗流行,阳明心学的风靡,晚明的书法可以说是旗帜鲜明地标榜和张扬个性,这段时间也涌现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大家,其中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最为著名。

祝允明

图11-1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苏州人,字希哲、晞喆。因右手有六指,故自号支指生、枝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山居士、枝山樵人等。生于明天顺四年,卒于嘉靖五年,享年六十七岁。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世称“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尤其擅长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的说法。祖父祝颢为正统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六十岁后辞职回乡。他精于诗文,喜欢写行草书,远近都来求字。苏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游的有几十人。祝允明的父亲祝瓛不如他祖父祝颢的名气显赫,但娶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之女为妻,为徐有贞之婿。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精通。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很有书名。祝允明在青年时期娶时任中书舍人的李应祯的长女为妻,李应祯精于书法,对各体都有研究,他提倡创新,在实践上自成一格。所以,祝允明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在书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史称他五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九岁时已经能作诗,被称为“神童”;十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祝允明在苦读期间结交了很多良师益友。其中如沈周、刘珏、杜琼、吴宽、周臣、朱存理等都是苏州名士。他拜比他长十岁的王鏊为师,又与年纪相仿的都穆、杨循吉为友,更与比他年轻的唐寅和张灵交往。经常一起作诗唱和、切磋书画,感情深厚。祝允明虽天资聪颖、才情四溢,但竟屡试不第。正德六年(1511)五十二岁时,与其子一同赴京会试,自己名落孙山,而其子祝续登进士第。三年后,五十五岁的祝允明再次进京赶考,仍旧不第。仕途上的失意导致祝枝山的生活由求取功名逐渐转为嗜酒、好色、喜六博。祝允明青年时期的书法作品大抵为小楷,五十岁以后草书作品变得多起来,其书法上的变化与其仕途失意有很大关系。

祝枝山的书学道路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他接受了外祖父徐有贞的思想,在青少年时代扎根传统,十分重视追本溯源。二是岳父李应祯的创新思想对其也有所启迪。但祝枝山自己则是将学古与创新辩证地统一了起来。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表现出来,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他能摒弃明代前期书坛不察本源的通病,将追溯源头的入古与个性表现的情性结合起来。他的书法,既有深厚的传统色彩,又有鲜明的自家面目。他的小楷用笔浑厚、形态略扁,主要得力于锺繇、王羲之。他的行书主要师法二王一脉,草书则明显得力于张旭、怀素。他的草书是其所善书体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也堪称明代草书之冠。代表作品有《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出师表》等。

(一)《临黄庭经卷》与《出师表》

图11-2《临黄庭经卷》

《临黄庭经卷》,纸本,纵22。3厘米,横73。2厘米。楷书,共63行,974字,《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祝允明对晋人的学习,重点是王羲之的《黄庭经》。根据传世的作品以及文献的记载,可以知道祝允明曾经临过五本《黄庭经》。最早的一本是在二十七岁时,后来在四十一岁、五十一岁、六十一岁、六十七岁时各有一本。祝允明对于《黄庭经》可说是一生都在研习。他的《临黄庭经卷》从锺繇、王羲之处继承了魏晋笔法,用笔正侧兼有,结字取横势,下笔求意趣,而不求绝对的工稳,作品古朴而又天真烂漫。

《出师表》书于明正德九年(1514),纸本,纵22厘米,小楷。《出师表》为祝允明五十五岁时所作,此卷最能看出他师法钟、王的功夫,他认真临习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又下了很大力气学习王羲之的《黄庭经》。在小楷上,他突破了以沈度为代表的“台阁体”书风,向古质的传统迈进了一大步。《出师表》谨严浑朴,点画丰润圆满,行笔遒健古雅,结体舒展,外紧而内松,注意取法前人的笔法、体势,不注重其形式,着眼于得其神韵。尤其是其生动活泼的笔趣,一洗“台阁体”僵硬刻板之习,意趣盎然,兴味多多,为小楷这种更多基于实用的书体增添了更多艺术的成分。

图11-3祝允明《赤壁赋》

(二)《赤壁赋》

《赤壁赋》,狂草书,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内容是宋代苏轼的两篇散文。此书为祝允明晚年所作,是其传世墨宝中的佳品。其草书气势上虽出自张旭、怀素,但其用笔、结字却是来自于二王,并将各家的长处相互结合,其中受黄庭坚的影响最深。纵观全卷,结字忽开忽合,用笔果敢淋漓,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惬意,意态朴素自然。其舒展从容的线条,洒脱优雅的气息,将这位吴中才子的才华性情酣畅淋漓地展示在观赏者面前,感人至深。

文徵明

图11-4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明成化六年生,嘉靖三十八年卒,享年九十岁。初名壁(也作璧),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徵仲,祖籍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文徵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曾师从沈周,后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又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为“吴门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

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曾考取进士,历太仆寺丞,后又出任温州太守,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因其父亲的关系,文徵明十九岁师从沈周学画,二十二岁从李应祯学书,二十六岁从吴宽学文。青年时代的文徵明学业上很有突破,声明远播。但是,从二十六岁起,五十三岁止,十次赶考,皆不中第。至其五十四岁,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京入朝,经过考核,担任翰林院侍诏一职。这时他诗、书、文、画已极负盛名,求画的人络绎不绝,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排挤和忌妒。同时他还深恶党争,以及深感仕途险恶,遂于嘉靖四年三月起,三次上书乞归,次年十月得到批准,于嘉靖六年三月回到苏州。文徵明自辞官以后,以书、画、诗、文为生,实际上成为了一名职业书画家。晚年的文徵明声誉卓著,不仅因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高超,还包括他孤芳高洁的品质,凡是王亲贵胄、外国来者前来求画,他一概不应允。这种品质很得当时文士的敬重。所以,晚年的文徵明和其老师沈周一样,过的是一种隐逸的生活。

图11-5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

在文徵明二十二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徵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徵明一生。他的一生,与笔墨相伴始终,诗、书、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在书法史上,文徵明也以兼善诸体而著名。在众多书体中,文徵明的小楷最为称道,他的小楷清俊秀雅,深得智永笔法。文徵明自认为六十岁以前的小楷略有滞弱,直到八十四岁才稍知用笔。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可见其对小楷严谨的追求。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帖》《离骚经》等。文徵明传世的行书作品甚多,但草书作品不多。在总体风格上,以其清雅、纯正、醇和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与隐逸之风。代表作品主要有《自作诗卷》《石湖烟水诗》《赤壁赋》等。对于篆书和隶书,文徵明更擅长隶书,主要取法魏晋之碑,用笔不以篆法入手,其传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跋范庵书石湖诗册》。

(一)小楷《草堂十志》

这件《草堂十志》(图11-5),字迹清秀、婀娜多姿,是文徵明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此件册页纵23。2厘米,横28。4厘米,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文徵明工于小楷,书写态度恭敬严谨,至老不衰。此册全文精致整齐,书于界格之内,笔法刚劲,线条干净爽利,字字挺拔秀丽,字形既优美且极富内涵。他的小楷结字十分严谨,后人多以为法,于此不无关系。文徵明小楷在结字上还稍稍有些欹侧,字形左倾,这种写法,不但给每字增加了挺拔刚劲之感,也给过于规整的小楷书几许生动活泼之气。更为难能者,他的小楷笔锋劲利似铁画银钩,可谓破空杀纸、力透纸背,但整体上又不失温文儒雅之气,是为难能。

(二)行书《西苑诗卷》

图11-6文徵明《西苑诗卷》

《西苑诗卷》,行草书,书于藏经纸上,乌丝栏,纵28。4厘米,横447。4厘米。《西苑诗》是文徵明五十六岁在京任翰林院待诏时所作,七律十首,描述宫城西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御苑(即今中南海、北海)景色。此卷书于嘉靖甲寅(1554)六月十日,文徵明八十五岁时所书,是在他作诗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此卷行草书用笔苍劲流畅,风姿端正秀雅,是其晚年杰作之一。卷后有清王澍题跋,并有“庆邸鉴赏书画之章”等藏印多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卷是文徵明行草书的代表风格,而他的另一种风格则是完全模仿黄庭坚样式,行楷意味较浓。文徵明书写这一类自作诗文作品,多轻松自然,结字规整而不失洒脱灵秀,神理超妙而浑然天成。其字形多得自赵松雪,而线条刚劲,苍茫老辣,无俗媚之态。这一方面与文徵明使用硬毫(很可能是狼毫)有关,同时更与他的高蹈脱俗有关。用笔方面,圆厚沉着,多用中锋,结字上中宫紧凑,字字呼应,无一懈怠之处。文徵明此类行草,温文尔雅,书卷气息浓郁;用笔交代分明,字迹非常清晰,可以作为临摹范本。然总体看来,字形过于均匀,也过于端正,章法也相对缺乏变化,缺乏奇崛之气。可见文徵明归根结底属于功力型的书家,与祝允明一类天才书家有别。

董其昌

图11-7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思宗崇祯九年。字玄宰,号思翁、思白,别署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人。后因重役之征,避入邻县华亭,遂于应试时改籍华亭。万历十六年(1588),董其昌及第,次年考中进士,从此之后,青云直上。他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礼官又被称为“宗伯”,礼部在唐代又有“容台”之称,故世人又称他为“董宗伯”“董容台”。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鉴赏家,著有《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十七岁时参加会考,因字写得差,而被考官故意降为第二等,自此发愤用功,终成一代名家。但董其昌艺术上的成功还赖于其他因素。他考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结识了韩世能,韩世能为董其昌在翰林院时的老师,同时也是书画大收藏家,他珍藏了许多历代法书名迹,常常借给董其昌临习,这些真迹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曹娥诔辞》等。后董其昌又与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结交,得以获见和临写更多的历代法书名迹。关于董其昌的学书历程,其自书:“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