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沈尹默书法欣赏 > 第九章 宋代(第2页)

第九章 宋代(第2页)

图9-3米芾《蜀素帖》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蜀素帖》从结构上看,变幻灵动,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书写不受左右线约束,挥洒自如,章法一气呵成。米芾重视整体气韵,又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其中的任何一字,其逆锋、折锋、转锋、回锋的用笔及其形态都能启导下一字的取势,规范下一字的轻重、肥瘦、长短、方圆等。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形成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从用笔上看,该帖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亦浓亦纤,不燥不润。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钩也富有特色。另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再加上米芾的字形平正之中略显险绝,险绝之中又复归了平正,孙过庭有段话说到:“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将平正险绝做得如此到位的书法家,米芾可谓是一位天才。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米芾一洗晋唐以来平和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乌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有人将其视作笑柄,实则反映出他摹古习古的超人能力和过人的功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在米芾的书作中不难看出一些颜体和欧体的笔法,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元佑三年时书写的《苕溪诗》《殷令名头陀寺碑跋》等。《蜀素帖》的书写,时间离《苕溪诗》不远,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风格上显然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固然有天才的成分,但主要还是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传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锺(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米芾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能深入传统,更在于他能不止于传统,而终能自成一家。

蔡襄《自书诗卷》

图9-4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学识渊博。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提到“宋四家”,苏东坡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黄山谷是书法家兼诗人。米芾擅书法绘画,自创“米家山水”,“宋四家”中的前三家指的是他们三位,是没有疑义的。四家中的“蔡”到底指的是谁,一直存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二种:一种认为指的是蔡襄,但次序弄错了,蔡襄年长于苏、黄、米,以古代社会伦理纲常的长幼关系而言,该居四家之首;一种认为原指的是蔡京,只是因为蔡京是奸臣,人品为人所不齿,便以蔡襄取而代之。以书法论,蔡京实不如蔡襄,故以蔡襄说为是。

蔡襄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极负盛誉。《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8]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欧阳修则更把他推至当时书坛盟主的地位。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9]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10]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东坡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的书风各具特色,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蔡襄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总体上看一直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

宋书尚意,行书自是大行其道。蔡襄也善行书,他要唤回被唐人失落,又被五代人消蚀掉的晋人尚韵风气,对宋初书坛卑弱的格调,在技巧的层面上加以梳理调摄。蔡襄的行书,以简札书最为世人称道。

《自书诗卷》,素笺本,乌丝栏,纵28。2、横221。1厘米。内容包括《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藏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等共11首,现藏故宫博物院。《自书诗卷》不为应酬,不为进呈御览,只是明窗净几清风送爽时把笔弄翰自我消遣,原不必焚香沐浴,书写时便全然澄神静虑,心手双畅,故而诗卷一片清机自引,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此卷初写时笔尚收敛,行中带楷。之后愈写愈放,渐变为行草,最后竟挥洒成小草。通观全卷,转折处提按分明但不直露,每一笔结束后再徐徐地进行下按,如山间溪流纡徐而下,有一唱三叹之妙。尽管蔡襄显而易见没有苏黄米那样浪漫狂狷的才子相,也缺乏潇洒倜傥的文人气质,但轻歌曼舞、媚丽婉约也不合他意,他只是顺乎本性。顺乎本性,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准则。他崇尚君子藏器,要含蓄自持,故尔,其书总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风格不能汪洋恣肆,要温文尔雅;不能太强调笔划提按顿挫的动宕感,要平实稳健;结构不宜欹侧险绝,而要端庄;章法不宜错落迭宕,而要浑成。一派醇儒风范,究其本质,温柔敦厚乃尔。温柔敦厚,正是蔡襄作为书法史风流人物的魅力所在。

[1]邓宝剑、王怡琳著:《集古录跋尾》,199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李昭玘:《跋东坡真迹》,见《乐静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李福顺编者:《苏轼与书画文献集》,186页,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4]《历代书法论文选》,55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历代书法论文选读编》,181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米芾书、莫武著:《中国书法家全集·米芾》,10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宣和书谱》,234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8]《二十四史·宋书》,6074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9]《历代书法论文选》,310页,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马宗霍辑:《书林藻鉴记事》,12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