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陶行知思想的感悟 > 生活即教育(第2页)

生活即教育(第2页)

现在先说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与我们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是冲突的。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分析起来,就是天理与人欲,以天理压迫人欲,做的事无论怎样,总要以天理为第一条件。

他是以天理为一件事,人欲为一件事。人欲是不对的,没有地位的。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人欲是有地位的,我们不主张以天理来压迫人欲的。这里,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通,他说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地挂在天空的,欲并不是很坏的东西,而是要有条有理的。我们这里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与此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礼教”。现在有许多人唱“礼教吃人”的论调,的确,礼教吃的人,骨可以堆成一个泰山,血可以合成一个鄱阳湖。我们晓得,礼是什么?以前有人说:礼是养成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这种礼,我们不唯不打倒,并且表示欢迎。假若是害人之理,那就是要把人加上脚镣手铐,那是与我们有冲突的,我们非打倒不可。因为生活即教育是要解放人类的。

再次,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就是看不起小孩子。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子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教他读《大学》《中庸》。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地位。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还有一点要补充进去的,就是书本教育。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它的结果是造成洋八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的宝贵,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拿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文化要以参加做基础,有了这参加的最低限度的基础,才能了解,才能加上去。生活即教育,与文化为中心的教育不同,就是如此。

还有训育与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训育把训与教分家的关系怎么样?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如何实现?小学里如何把它实现出来?假使诸位以为是行得通的,最好是每一个人拟好一个方案来交我,哪一部分可以实现,我们就拿哪个地方当一个社会实现出来。

现在我举一个例说:去年因为天干,和平学院因为急于要水吃,就开了一个井。井是学校开的,但是献给全村公用,不久就发现了两大问题:

(一)每天出水二百担,不敷全村之用,于是大家都起早取水,后到的取不到水。明天又比别人早,甚至于一夜到天亮,都有取夜水的,到天亮时,井里的水已将干了。群众在井边候水,一勺一勺的取,费尽了力气才打出一桶水。

(二)大家围着取水,争先恐后,有时甚至用武力解决。这种现象,假使是学校即社会,就可以用学校的权力来解决,由学校出个命令,叫大家照着执行。社会即学校的办法就不然,他觉得这是与全村人的生活有关系的,要全村的人来解决,于是就开了一个村民大会,一共到了六七十个人,共同来做一个吃水问题的教学做。到会的人,有老太婆,也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公推了一位十几岁的小学生做主席。我和许多师范生,就组织了一个顾问团,插在群众当中,指导我们的主人开会。老太婆说的话顶多,而且最扼要。他们在开会时学开会。结果,共同议决了几件事:

①井水每天休息十小时,下午七时至上午五时不许取水,违者罚洋一元,充修井之用。

②每天取水,先到先取,后到后取,违者罚小洋六角,充修井之用。

③公推刘君世厚为监察员,负责执行处罚。

④公推雷老先生为开井委员长,筹款加开一井,茶馆、豆腐店应多出款,富户劝其多出,于最短期内,由村民团结的力量,将井开成。

这几个议案是由村民大会通过的。这就是社会即学校的办法。由此,我有几个感触:

①民众运动,要以对于民众有切身关系的问题为中心。

②社会运动,非以社会即学校,则不能彻底实行,而社会即学校,是有实现的可能。

③不要以为老太婆、小孩不可培养,只要有法子,只要能从他们迫切的问题着手。

④公众的力量比学校发生的大,假使由学校发布命令解决,社会上了解的人少,而且感情将由此分离。

⑤民众没有指导是不行的,和平门饮水问题,倘无相当指导,可以再过四五十年也不会解决。

⑥做民众运动是要陪着民众干,不是替民众干,一个学校的例,其余的例很多,不必多举,社会即学校要如何的实现,请大家一样一样的做个方案,二次开会的时候再谈。

这是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是相连的。

关于“生活即教育”我现在再可补充一套。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若是过从前的生活,就是落伍;若要过未来的生活,就要与人群隔离。从前有一部书叫《明日之学校》,大家以为很时髦,讲得很熟的。我希望乡村教师,要办今日之学校,不要办明日之学校。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之教育。

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愿意去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受益。

如上所言,坏的社会也可以做学校吗?

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显出手忙足乱的情状来。

总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教死,学生是学死!教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