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目标就是在期限内必须达到的梦想。
——哈维·麦凯
创业目标,指达到愿景前的阶段性成就,如果说愿景是团队行动的精神和动力,则目标即是具体的步骤及方向,是愿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创业目标——个人与创业项目的匹配
(1)什么是创业目标
创业目标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努力争取达到的预期结果。
目标是指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
创业目标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选择创业方向,确定要干什么;
二是确定创业方法,准备怎么干;
三是确定创业目标,明确创业达到的预期结果。
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2)创业目标的作用
第一,指明方向。
目标的订立为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员提供了协调集体行动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创业成员形成统一的行动。所以,有人把目标的这一作用比喻为“北斗星”。
第二,激励作用。
目标是一种激励组织成员的力量源泉。只有在成员明确了行动目标后,才能调动其潜在努力,使其尽力而为,创造最佳成绩。每一个创业者也只有在达到了目标后,才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三,凝聚作用。
凝聚力是使组织成为一个多成员的联合体,而不是一盘散沙的重要因素。当组织目标充分体现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并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保持和谐一致时,它能够极大地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献身精神和创造性。
第四,决策标准和考核依据。
目标不仅是创业者制定决策方案的出发点,而且是考核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工作好坏的依据。组织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有关人员的思考和行动才有客观的准绳,而不至于凭主观意志做决定,凭主观印象做考核。
拓展阅读
创业是一件理性的选择
“成功的创业者绝大部分都经历过挫折甚至失败。创业活动很特殊,需要经验教训的积累,更需要毅力和创新精神。”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认为,创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活动,由于大学毕业生阅历、经验都比较有限,把握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创业之初难免会遭遇失败。大学生创业多为白手起家,各种资源有限,对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也比较缺乏,加上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成员同质性明显,互补性较差,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0届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中,创业理想是他们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只有7%的本科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创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一比例为6%。张玉利认为,大学生创业之前,多了解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醒自己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有风险,有可能血本无归,从而避免“**创业”。
(3)确立创业目标的原则
商场如战场,创业就是个战场。
为了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创业之前,一定要清楚创业定位和清晰的创业目标。作为创业者,一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做自己最喜欢的项目,做自己最熟悉的项目,做自己最有人脉的项目……那么,怎样确定创业目标呢?
制定目标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过制定目标的经历,但是如果上升到技术的层面,创业者必须学习并掌握**ART原则:
衡量目标的**ART原则——明确性(Specific);可量度性(Measurable);可接受性(Accepted);可行性(Realistic);时限性(Timed)。
原则一S(Specific)——明确性
所谓明确性,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得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地传达给相关成员。
原则二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
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能实现。比如,创业团队领导有一天问“这个目标离实现大概有多远?”团队成员的回答是“我们早实现了”。这就是领导和下属对团队目标所产生的一种分歧。原因就在于没有给他一个定量的可以衡量的分析数据。但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衡量,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说大方向性质的目标就难以衡量。
原则三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是要可以让执行人实现、达到的。如果创业者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力性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应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我可以接受,但是否完成这个目标,有没有最终的把握,这个可不好说。一旦有一天这个目标真完成不了的时候,下属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推卸责任:你看我早就说了,这个目标肯定完成不了,但你坚持要压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