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就业与创业指导心得体会 > 二企业是什么走近看企业(第2页)

二企业是什么走近看企业(第2页)

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

3。企业与员工——生产方式的变革:员工从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

通常,企业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被严格定义了的。管理者是工序流程的设计者和监督考核者,而被管理者是需要严格执行设计好的操作手册,恪守工序和流程所要求的职责。换句话说,管理者有着得天独厚的思考权力和追求最佳答案的权力,而被管理者则是忠实地执行管理者指令,确保工序和流程准确无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始终是有区别的。

但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根据技术进步的特点改善生产组织方式称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进步催生了流水线生产方法(福特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制造业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刺激了各国经济的增长。

20世纪初,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来,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一直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这种方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汽车生产流水线的产生,一举把汽车从少数富翁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美国汽车工业也由此迅速成长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和促进了包括钢铁、玻璃、橡胶、机电以至交通服务业等在内的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大规模流水生产在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网络化的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即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丰田生产方式)的转变。后福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兴起,是人类制造业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后福特制就是丰田生产方式,其抓住了“问题一冒头就把它打掉”的理念,使得许多问题在没有进一步变成可以调控的数据以前,就被解决掉了。管理的职能直接进入了生产一线。在福特生产方式下,员工是机械的,每个人都不许问为什么,人人都恪守一成不变的操作手册,完成指定的任务。而丰田生产方式不要求现场员工刻板地去执行既定的任务,而是在程序化的工作中,加入了思考和判断。丰田生产方式把一线员工都变成了主人,他们怀有创造新文明的高远“志向”,用鹰的眼睛去“俯瞰”生产线和产品线,用虫的眼睛去创造性地“深耕”。

德鲁克指出,“二十一世纪的霸主,是开发出提高知识工人生产效率的机制的国家”。从生产组织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每当出现一种生产方式替代另一种生产方式的情况下,产品竞争在本质上往往是生产组织方式的竞争,产品过剩背后隐藏的是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历史地看,与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相伴随的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或国际竞争力的消长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发生变化。丰田生产方式的目标就是消除通常意义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区别。它把思考的权利和追求最佳答案的权利,交给了一线员工。

可以说,在生产一线,每个员工都是管理者。

看职场

生产线的变迁

变迁(一)卓别林泰勒时代——工业化大生产,蓝领为主,有生命,但无自主权。员工是生产线的延伸,是配件。工厂主会说:我雇的是一双手,怎么来了一个人呢?

变迁(二)德鲁克时代——服务经济,白领主导,员工就是生产线,员工的工作品质决定产品的品质。要从客户的角度建立人力资源发展、考核和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实现客户价值。

变迁(三)体验经济时代,企业是生产线,员工是自主产品。员工把工作岗位当作是体验生活的舞台之一。各个组织实际上是要为这些漂移的人创造和提供一个驿站,一个可以表现和发展的舞台。

4。企业塑造了现代社会

任何公司的目标都是帮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不是的话,那这样的公司可能并不需要存在。

——比尔·福特美国福特汽车董事长

通过生产汽车而为建立富有的社会做贡献。

——丰田汽车

公司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着。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创造的,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公司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没有公司,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也会黯然失色;没有组织良好的公司,人们就无法获得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也就不会有一个现代化社会。

公司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各行各业的标准,绝大部分都出自公司之手。大型跨国公司制定的标准,往往就是该行业的全球标准。

公司还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公司提供了大多数的就业岗位,公司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方面,日本的情况尤为明显。日本大企业多数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宁可减薪也不裁员,企业被看成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命运共同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拥有多少强大的公司,已经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大问题。

拓展阅读

企业是什么?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如果问一个企业是什么,企业家通常的回答可能是——‘企业就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组织。’一般的经济学家们也会给出同样的回答,但这种答案不仅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毫无用处。”

德鲁克先生的否定让我们看到了他的高明之处,他把自己的观点与主流经济学观点区别开来,甚至与“求利规则”对立起来,其目的就是让我们看清企业的本质。当然,我们已经探讨过,这个答案肯定不是“错误”的,但对于一个具体企业来说,的确是“毫无用处的”。

德鲁克接着说:“要认识企业是什么,我们要从认识其目的开始。企业的目的一定是在企业本身以外的,实际上,一定是在社会中的,因为企业是社会的有机体。关注企业目的,只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创造客户。”

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或者说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一个“转化”器而存在——输入资源与信息,经过“转化”,输出产品或劳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转化”作用,是为客户增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企业自身获得盈利的唯一“合法”途径。我们对“企业是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企业不但是一个营利组织,还是作为一个“转化”机构而存在于产业社会中的。而且,这种“转化”必须增加价值,也就是增加德鲁克所说的“效用”,或者说“顾客价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