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园长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 第三节 园长指导家长工作的制度保障(第2页)

第三节 园长指导家长工作的制度保障(第2页)

1。日常性工作

家园沟通不能只是单一开展某项活动,因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家园应围绕幼儿的教育与发展情况进行经常的、多种方式的及时沟通。建立经常性工作模板,可以将家园联系工作以日常的形式渗透到一日在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家长及时、有效地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日常性工作包括每日与家长的面谈,班级发布各种家园共育的通知、教学小任务、温馨提示,幼儿在园活动的视频、照片等内容。这些工作是家长对幼儿园活动了解的最普遍渠道,也是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的前提。

另外要明确的是,沟通不应只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家长反映、汇报幼儿在园的表现,家长也需将幼儿在家的情况反馈给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识,实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家园沟通双方都有责任,但幼儿园应更主动,幼儿老师要为顺畅的沟通创造条件,建立多种多样的经常性沟通方式,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并采取创新的方法。作为教师,要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当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家长工作就特别容易开展,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增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父母对幼儿适当保护、关心越多,幼儿发展越好,越容易形成对父母的安全依恋,而这种依恋能使幼儿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对成人也较少有抵触情绪。因此,面对家长工作忙、时间紧张的问题,首先要从纠正家长观念入手,摆正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的位置,加强情感和时间投资,多留时间给孩子,与孩子一起玩耍并照料孩子,使孩子获得情感满足,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个别化工作

沟通有面向全体家长、部分家长和个别家长等多种方式,但由于幼儿的情况各异,家长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除大量经常性的沟通以外还须有个别化的工作。个别化的沟通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着重于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问题和不同家长教育上的问题进行改进,以促进每个幼儿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从不同阶段个别化幼儿园活动的角度与家长进行沟通。

孩子是有差别的,家长也同样是有差别的。相比孩子之间的差异,家长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并且这种差异几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家长,都有着同样的心愿,是将孩子教育好。从这方面来说,教师对每一位家长都应同等对待和倾注同样的关心,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交流孩子在园的表现,交流孩子的可喜进步和存在的不足,让每位家长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否则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判断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形。当然,如果部分家长受到教师较多的关注,而其他家长却没有得到的话,一旦被这些家长察觉到,就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不满,不利于家长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要一视同仁,和每一位家长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沟通,与其成为朋友。

针对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长们,园长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采取集体式或个别式家长工作方法。

幼儿园要服务于家长,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家长的实际困难,对工作忙没有时间入园和老师进行沟通的家长,可以多采取家访、电话访、邮件联系等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也可采取在不影响幼儿的情况下,有效借鉴美国开放式教室的做法,让家长在自己方便的时间里,随时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对下班晚来不及接孩子回家的家长,幼儿园可采取临时托管的方式,安排教师轮流值班,减少家长的后顾之忧,使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更加人性化。

从幼儿园方面来讲,为更好地全面开展家长工作,则应进一步有机结合集体与个别式家长工作,使每次活动都能有所成效。如有全班性的重大活动(学期初、学期末家长会)需要全体家长共同参与外,教师可以在尊重家长隐私的前提下,建立班级家长档案,组建家长活动小组,如统计家长基本情况、家长的教育观念、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情况等,充分分析家长的教育行为,清楚了解家长的需要,在教师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将家长分为不同的活动小组。比如关心幼儿园课程的家长组、关心幼儿性格养成的家长组、常由老人或保姆带小孩的家长组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组织不同组别的家长开展活动。当然,各组之间的活动也可以分开或交融,如其他组的家长对开展活动的内容感兴趣,教师也要欢迎他们参加。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加大个别交谈的密度,又可控制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形成家园联系工作的“三会”模板

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家长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提高家园合作质量的关键。2012年国家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中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理,为了提高家园工作的水平,促进教师生涯中家长工作内容不断的专业化。身为幼儿园管理者,园长应注重不同水平、不同年限的老师在家长工作中的不同之处,在实际操作中,在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上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一)新教师家长工作的难题分享会

新教师是指刚入职的教师,他们的家长工作经验较少,甚至有的家长抵触和新教师交流。现在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家长意识到:学前教育是一门极深的学问,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懂得孩子的想法和发展规律。园长要清楚知道新教师是幼儿园未来的中坚力量,更是影响班级家长工作质量的因素,帮助新教师在家长工作中迎风而上,把新教师遇到的难题转化为专业成长的飞跃点。

案例18博客风波

大家一起来看这张照片,发现这个小男孩有什么问题吗?对,他在参加音乐活动的时候,喜欢站在离老师较远的地方。爸爸看到后,反馈道“孩子为什么永远站在离老师较远的后面,不在老师的旁边,请老师多关注孩子,多让孩子往前来”。看到此留言我们该怎么做呢?

年轻的老师开始分组商议。有的老师主张在微博下留言“好的,我们会关注孩子的”,然后在以后的幼儿园生活中持续关注孩子,及时和家长反馈。有的老师主张应该从孩子入手,问一问孩子,看一看孩子行为,分析孩子,再给家长反馈,一切问题从孩子出发,家园携手围绕孩子画同心圆,而不仅仅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商讨的结果是应该探索背后的原因,于是老师们开始翻看《儿童心理学》《埃里克森成长阶段论》《个性化儿童教育案例》等书籍,在大家努力下,终于找到稍微满意一些的回答:

首先,分析孩子心理特点:孩子对不擅长的事情会有安全范围;

其次,亮明老师的态度:我们允许孩子在此范围成长,静待花开;

最后,后续工作的跟踪:适时会请他集体前面展现自己的特长。

随后,教师在家长接孩子时做出了详细解释,爸爸走时说的一句话:“老师还是比我们专业”。

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是许多新教师关注的另外一件大事。他们面对的挑战是与各种不同需求和性格的家长打交道。园长应指导新教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如果你能从一些对待孩子的细节上让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没有被忽略,得到了认真细致的对待,家长通常都会认可新教师;第二,如果你能够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爱心和育儿焦虑,而不是嫌家长“苛刻”“事多”,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表示重视,若不能满足也能给予家长合理的解释,用建议而不是命令或指责的方式和家长交流育儿方法,就会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园长在指导新教师开展家长工作时,可以尝试以下的建议。

试试这样做

(1)与家长沟通时,保持平等、尊重的态度,用自信和诚恳的语气与家长交谈。

(2)利用多种沟通途径(家访、电话、网络等)与家长沟通,在沟通前做充分的准备,可以在沟通过程中做纸质记录或者录音。

(3)主动征求家长的期望、需求和意见,让家长感到他们自己的意见得到了教师的认真对待。

(4)及时更换家园信息专栏,确保将重要信息告知每位家长。

(5)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用恰当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不要让家长感到教师在抱怨,而是感到教师在努力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并且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办法。

(6)对特殊事件(如幼儿生病、发生事故等),主动、及时、坦诚地与家长沟通,理解家长的情绪反应,协商处理的办法以及幼儿来园后照顾的方案。

(7)家长希望教师保密的家庭隐私,要给予家长明确的保证并严守秘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