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三 老年冠心病与心理护理(第3页)

任务三 老年冠心病与心理护理(第3页)

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等(1959年)把人的行为分为A、B两型。A型行为的特点:好胜心强、急躁易怒、雄心勃勃、反应敏捷但缺乏耐心、大声说话、易冲动、具有时间紧迫感和攻击倾向等特征。相反,心地坦**、轻松自在、随和、不争强好胜、从容不迫容易相处、沉默、顺从的行为特征属于B型行为类型。

A型行为的人由于脾气暴躁,长期处于紧张和高压力状态,使得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冠状动脉**;同时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甚至发生心肌梗死而猝死。有关研究表明,A型行为占心血管疾病人数的85%。冠心病的发生也与A型行为关系密切。A型性格冠心病发病率高于B型性格5倍,A型行为不是冠心病发病后的行为改变,而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故有人将A型行为类型称为“冠心病个性”。

小实验

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的实验

选择一些A型性格和B型性格的个体,围在一张桌子旁边,桌上放着1瓶上等法国白兰地酒。然后医生提出问题,如果谁能在15分钟内第一个正确地回答问题,这瓶酒就属于谁。结果是:A型性格者特别认真,显得非常紧张和兴奋,B型性格者却显得十分轻松、平静。当宣布A型性格者获胜时。他们往往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若评判其回答有误时,他们就十分气恼,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而B型性格者则对此泰然自若,十分坦然。这时,对参加实验者进行检查,结果发现A型性格者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均比实验前明显升高,且迟迟不能恢复常态;而B型性格者的各项指标则变化不大。

正是由于A型性格的行为表现,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肌耗氧量,引起心肌缺氧;而且促使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因素的长时间作用,就成了冠心病的病理基础。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一、评估病人

1。评估患者此次发病的特点及目前病情、既往史、治疗经过等。

2。评估患者的身体状态。

3。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二、对症护理

1。注意休息适量运动

保持室内清洁、安静。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在**、床边、室内、室外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如心绞痛发作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原地休息。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加重,因此一到夜间就担心自己会突然死亡而影响睡眠质量,故应积极治疗失眠,保证充足睡眠,睡眠规律,每日午睡以30min为佳。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引起感冒。住院期间运动一般由**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

2。合理饮食避免便秘

根据营养成分和热量计算每天所需热量,保持平衡,避免摄入过多使热能过剩转变为脂肪储存在体内使体重增加。合理饮食的原则是: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少食刺激性食物,易消化饮食。有心衰时控制钠盐及水分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勿饮浓茶。合理饮食可使冠心病危险性显著降低。

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如排便困难用手掌按压脐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以促进排便,必要时用润肠剂和口服缓泻剂。排便时避免用力以免使腹压增加,血压骤升而导致脑出血,增加心肌耗氧量可诱发心绞痛、心梗及严重的心律失常而造成猝死。

小知识

健康饮食

·膳食中的“一、二、三、四、五”

一杯牛奶二两主食三份高蛋白四句话:有粗有细,不咸不甜,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五百克蔬菜

·餐桌上得“红、黄、绿、白、黑”

红:红酒、西红柿、红辣椒;黄:胡萝卜、红薯、玉米、南瓜、西瓜

绿:绿茶、深绿色蔬菜;白:燕麦片;黑木耳

3。监护与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测量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并做详细记录,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发现有无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神智、面色、四肢、皮肤温度及尿量的变化,及早发现心源性休克。发生剧烈疼痛时,给予止痛和镇痛,注意观察患者的胸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用药后是否好转;呼吸困难时采取半坐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肺水肿时采用30%酒精湿化氧气吸入。

4。用药指导

冠心病治疗以药物治疗最为普遍应用,药物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梗和猝死。患者应随身携带就医卡和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随意增减药量,告知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服药后注意事项。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而堵塞血管。心绞痛发作时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1~2分钟见效,或硝酸异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起效,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同时可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如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或服药不缓解,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

三、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紧张、焦虑:多见于第一次发病的患者。这类患者住院后,因不熟悉病房环境、日常生活习惯被打乱,而病情严重者常需要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输液等治疗措施,特别是在急性期患者需住在监护室内,在没有儿女亲人陪伴的情况下,病友之间又不熟悉,易产生孤独感。这一系列改变使患者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易烦躁,容易导致患者再次发病。加之患者年龄比较大,对疾病知识缺乏,而疾病又多在夜间发作,所以患者夜间情绪容易过度紧张。严重者可出现惊恐症状,伴有烦躁不安、失眠、大汗,可有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甚至惊恐发作导致猝死。

(2)恐惧:当看到病友突然发病而进行抢救后,很容易将这些情况与自身疾病及死亡联系在一起,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加上疾病本身引起的突发的胸痛、胸闷、濒死感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康复期的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预后及复**况,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这些都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3)悲观、抑郁:多见于反复发病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较重,反复发作又久治不愈,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失去信心。同时又担心治疗费用高,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丧失劳动能力,拖累亲人成为累赘,而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不展、失眠、自卑、抑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4)敏感、多疑、固执:多在疾病缓解期出现。这类患者对疾病极度恐惧,对人缺乏信任,对自己所患疾病抱有怀疑态度,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捕风捉影,疑神疑鬼。十分在意家属和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的交谈内容,别人小声说话,总认为是在谈论自己的病情。怀疑医生或家属对自己隐瞒病情,或者担心医护人员能否给予精心治疗等,表现为对待事物缺乏热情,情绪低落,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依赖别人,导致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患者住院后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发生了改变,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由于疾病影响,自尊心和形象受损,如稍不顺心、不满意就变得固执、蛮不讲理,拒绝护士的治疗及护理,甚至拒绝进食。

(5)否认、侥幸:多发生在发病2天以后,有50%病人出现否认心理。部分患者在明确诊断后仍幻想自己没有得病,存在着侥幸心理。否认实际上是患者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大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应激因素,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但也会出现患者延误治疗的情况,所以在临**应避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