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一 老年人心身疾病的基本认知(第2页)

任务一 老年人心身疾病的基本认知(第2页)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等。

7。耳鼻喉科:美尼尔氏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等。

8。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湿疹,圆形脱发,多汗症,牛皮癣,白癜风。

9。其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患上述疾病的人都是心身疾病的患者,只有患上述疾病的病人在患病的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之时,我们才可以说他患的是心身疾病。也就是说上述疾病和心身疾病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只不过和其他疾病相比,这些疾病更容易蒙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每当遇到罹患这类疾病的患者时,就更应该牢固树立心身相关的思想。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目前认为是心理生理学理论中的应激源通过中介机制导致心身疾病。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由于不同的人对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产生不同的生物学反应,以及不同生物反应过程涉及不同的器官组织。因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生理中介途径。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社会角色和经济状况等。现代社会,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噪音、污染、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都是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某些心身疾病有关。以冠心病为例,调查几个国家的结果发现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是美国和芬兰;其次是南斯拉夫、希腊和日本,而最低的为尼日利亚。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而从事紧张和繁重脑力劳动者,又比一般脑力劳动者高。居住在非洲的黑人高血压患病率较生活在美国北方大城市的黑人低,因其在美国社会经济条件差,暴力事件多,人口密度大,迁居率、离婚率高,所以患高血压者多;而在工作压力较大的日本,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为高血压病。城市居民由于学习及就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患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些事实证明,社会心理压力与高血压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

小知识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0。9毫摩升(35毫克分升)、糖尿病,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除性别与家族史外,其他危险因素都可以治疗或预防。

1。降低血压:血压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

2。降低血清胆固醇:实验表明,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才能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建议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在人群中预防血脂升高。

3。宣传戒烟和劝阻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无烟社会迈进,例如,禁止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人戒烟,劝告老年人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4。减肥: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超重和肥胖者应减少热量。但通过极低的热量摄入或完全饥饿以达到迅速减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二)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要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愤怒与收缩压增高有关,如果愤怒被抑制,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而导致原发性高血压。

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引起消化性溃疡;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引起腹胀;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黏膜糜烂。

支气管哮喘病人,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者约占30%。哮喘的病程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有些儿童的哮喘只在家中发作,在学校则不发作,甚至在两种场合都接触同样的致敏原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哮喘患者可由条件反射而引起哮喘发作。

(三)个体易感性

1。生理始基(analogue)即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

在相同的心理社会刺激条件下如地震、洪水、战祸、灾荒等波及大量人口的刺激,其中只有一部分人得了心身疾病,或者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人群中会出现不同的心身疾病。差别的原因主要由个体的生理特点不同所致。对不同心身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感性(vuly)。如在溃疡发病过程中,胃蛋白酶的增高起重要作用,由于它消化了胃黏膜而造成溃疡。实际上,患者在病前,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就已经比一般人高,因此可以认为高胃蛋白酶原的水平是消化性溃疡病的生理始基。然而有溃疡病生理始基并不一定会有溃疡病。因为人群中有相当多的人具有这一特征,而其中只有一部分溃疡病患者是由于社会心理刺激对他们起着“扳机”(trigger)作用。说明只有生理始基和社会心理刺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溃疡病的产生。

现已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生理始基,高蛋白结合碘者则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生理始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症的生理始基。通过对生理始基的研究可以了解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也可以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线索。

2。中介机制(mediator)

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而大脑皮层则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些重要的生理中介机制,影响内环境的平衡,使靶器官产生病变。内分泌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分泌腺体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过程,它们本身的功能又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垂体和下丘脑所分泌的相应激素的调节和控制。所以,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内分泌系统引起机体的各种病变。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应该说,免疫系统就是人体的卫士,可以直接清除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突变的细胞,防止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研究证实,不良情绪可以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削弱,从而容易发生感染或导致恶性病变。

(1)植物神经系统: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过于急剧或持久的改变时,即可能造成心、肺、胃、肠、血管、腺体、皮肤、肌肉等器官和组织持久的活动过度或不足,导致器质性病变,这就是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早期假说:心理因素—大脑皮质功能改变—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内脏功能障碍—内脏形态学改变,如结肠过敏症等。

(2)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应激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功能很容易发生变化。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都可以用17-羟固醇来判定其程度。可见,心理因素或情绪状态与内分泌功能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神经递质系统:在情绪应激时都伴有中枢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另一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下降。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可以继发地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腺体活动的改变,并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些改变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免疫系统:在社会心理应**况下,可影响到T细胞的功能,导致免疫功能的紊乱或减退。

(四)人格特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