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八 老年人自杀的防范与心理护理(第2页)

任务八 老年人自杀的防范与心理护理(第2页)

(2)精神疾患。导致老年人自杀的疾患有抑郁症、疑病症、老年痴呆症、动脉硬化性精神疾病、情感障碍等。抑郁症是老年人自杀最常见的原因,年轻人自杀常介入的精神疾病是重型精神病和物质滥用,而生命的后半生主要是抑郁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诊断,它的存在是自杀有力的预测。

疑病症也是老年人蓄意自杀的重要症状,它导致老年人经常去看医生。国外报道老年人自杀有70%~90%在3个月内去看过病,但很少去精神病科检查。对于自杀者的精神疾患,除了少数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常常是连家属也绝少察觉,或者即使察觉其症状,也未能分辨出是病态,因此更少去精神科求诊。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SelokovieBursie(1991)报道200例老年人自杀死亡,其中57%为脑器质性综合征,半数为老年人,原因为脑器质性疾病可招致控制能力削弱和情感失禁,从而引起自杀冲动,很多学者指出,器质性脑综合征患者较之一般人口有较高的自杀率。很多老年自杀者在自杀前1年内有轻微或中度的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疑病症等症状明显。医务人员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很少去考虑老年人心里的潜在问题,因而情感性疾患漏诊者较多。

老年人自杀率高反映了老年人口的苦恼与易感性。从行为医学看老年人自杀问题,应从心理学、社会文化、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比较客观。

3。个体因素

从老年人性别因素分析,发现男性自杀者以久病厌世居多,其次为精神疾病;女性自杀者中则以各类纠纷居多。

四、老年人自杀的特点

老人自杀的特点是,一般大于60岁,自杀率高,自杀方式多采取致死性手段;老人自杀遗书多涉及摆脱痛苦,较少期望惩罚自己或使他人经受痛苦;老年人常因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激发自杀冲动;老人自杀较少把意向告诉他人,即自杀并非寻求帮助。老人自杀前会出现反常表现,如在情绪上,悲观绝望。倾向于自杀的老人,通常有许多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厌倦和内疚。倾向于自杀的老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是:常发生冲突,经常丧失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同时害怕被别人拒绝;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

1。男性略多于女性

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在每年自杀的老人中,男性占自杀总数的51%,女性占自杀总数的49%。但是也有一些地域的差异,比如南方农村的老年女性自杀率略高于老年男性,而在北方农村和中部农村,则均是老年男性的自杀率略高于老年女性。

2。农村多于城市

农村老年人是中国自杀死亡的高危人群。据报道,中国大于65岁老年人的自杀死亡率为全人群自杀死亡率的4~5倍,其中农村老年人的自杀死亡率是城市老年人的3~4倍。当农村老年人患有疾病特别是严重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后,要么靠家庭来解决他们的医疗成本或养老成本,要么就是病死或饿死,要么就选择自杀。而城市老年人经济情况和养老机制相对良好,造成农村老年人自杀远远多于城市。

3。文盲多于非文盲

老年自杀者的平均文化程度为小学二年级,其中61%是只字不识的纯文盲。因为文化程度决定了老年人认识世界,处理世间矛盾和应对困难的技巧或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解释,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收入也普遍不高,造成自杀率比较高。

4。生活贫困者居多

自杀者的家庭人均收入普遍偏低,贫困是导致老人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5。年龄阶段以70~79岁居多。

从年龄因素分析,70岁至79岁年龄段的老人自杀比例最高,自杀率常用每10万人口的自杀死亡人数表示。上海市卢湾区1985年至2005年间,一般人群平均年自杀率为12。0910万,男性10。1210万,女性15。6310万。但在60~69岁年龄组为18。6010万,70~79岁年龄组为42。7010万,80岁以上年龄组为23。0710万。可见70~79岁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较高。

五、预防措施

目前,中国已提前进入老年社会,近年来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愈发明显。遗憾的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远不及对青少年。青少年一旦出现心结,“解结”的人有家长、朋友、老师以及社会工作者;而老年人的子女忙于工作,老人心里有话一般都没有机会说,而他们也不愿多说,导致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疏导,一旦心病太重,就容易发生意外。因此,老年人需要家人和社会给予加倍的关心和爱护。

1。家庭的支持

家庭是老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儿女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有经济困难、家庭虐待和有亲人或认识的人自杀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子女孝顺是老年人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在中国农村地区,老年人不仅需要子女在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子女更是老年人重要的精神寄托。所以家庭的支持对老年人自杀的预防至关重要。家人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情绪焦虑或有自杀倾向,应及早寻求治疗。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老人予以心理疏导,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杀的发生,因此,子女、亲友、组织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亲友一个亲切的笑脸,组织一声温暖的问候都可转移对自杀的注意力;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咨询师有的放矢的好言相劝,每天要和老人谈心15分钟,解除其心中的疙瘩,适时抓住其心理反应特点做耐心劝导,疏通、鼓励工作,就能将其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当然家人可妥善安排老人的退休生活,及早发现、治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病,对精神疾病患者和有心理障碍者,要有更多关怀,发现问题要及时到精神科诊疗。同时应妥善管理农药、精神类药品,要把这些物品放在老人难取到的地方。

2。社会的援助

社会各种团体或者社区可以组织专人为老人上门服务。社会团体或者居委会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可能关注爱戴老年群体;要加强与老年人子女、亲友的沟通,从道德、法律层面出发,督促其经常看望老人,与老人加强交流,排解老人内心孤独;要组织治安积极分子,主动与其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上门与老人沟通交流,有效化解老人的孤独和寂寞。对一些患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居委会等相关部门要定期上门关怀,尽可能为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一些老年人的家庭矛盾纠纷,公安部门和居委会要上门化解疏导矛盾,尽可能缩小对其影响。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邻里守望”制度,安排人员对老年住户加强留意观察,一旦听到老年人家中发出异常声响或闻到敏感气味要及时上门询问,及早发现并制止老年人自杀的念头。社区社会工作者要加强宣传,不歧视自杀者,更不能刺激他们,应当将家庭中常见的刺激性语言逐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自杀未遂者不能草草了事,急救之后应找精神科医生会诊;家属也应高度重视,发现苗头要看精神科医生。目前,社会应该做的工作包括:增加对老人的教育,健康教育及退休生活的安排;加强社会支持,推崇和谐的家庭,提供支持性团体的帮助,加强媒体宣传;设立干预热线,开展心理咨询。

3。政府的关爱

政府应该兴办养老福利事业,促进社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道路。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基金会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起关爱老年人的温暖的社会大家庭,如成立老年人体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和社会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让老年人住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这样不仅能解决孤寡老人无人管等问题,还可以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避免独居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社区也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让老人们老有所乐,在社区设置老人之家,免费对老人开放,拓宽老年人的交际圈子,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社会尽可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便利。政府相关部门给老人颁发了老人优待证,老人凭证可以免费进入市区各公园和旅游景点,到市区医疗单位享有优先挂号、就诊权,看电影享有半价优惠等,这些优惠政策会深受老年人的欢迎。老龄委最好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老年人参加。

政府可以完善老年群体医疗保障制度。针对部分老年群体因难以支付所患疾病的治疗费用而选择自杀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各项医疗保险制度,通过逐步按比例提高老年人医疗费报销费用标准,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社会应当积极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由民政部门或共青团、妇联、医院等部门组织牵头,在为老人群体提供诸如身体检查、心理咨询等日常服务的同时,建立专门针对老年群体救治重大疾病的紧急“绿色通道”,尽量采取先治疗后分期付款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年群体患病后的心理负担。

4。老人自身的努力

老年人千万不要封闭自己,应保持乐观的精神,珍惜亲情和友情,不要过多地依赖别人的照顾,首先,常到户外锻炼,画画,下棋,养鱼,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其次,老年人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一些活动和工作,加强和社会的联系,发挥自己的余热,更多地融入社会。在闲暇之余,可以组织一些有特长和爱好的老年人,办一个摄影展、书法展或者手工艺作品展,来陶冶老年人的情操,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政府起到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作用,老人如何幸福安详地度过晚年生活关键还是靠家庭的力量,若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可以把老人送到当地的老人福利院。

六、老年人自杀的危机干预

1。危机干预。即对濒临自杀危机的人进行干涉,解除危机,打消自杀意图,使其转危为安。

危机是一种对个人有威胁的应激状态,当生理的或心理的强烈刺激超过个体的心理或体质的承受能力时,便出现危机状态。危机又称为应激障碍,患者不仅自身体验巨大痛苦,还可能导致自杀、暴力等严重后果。危机干预就是给应激障碍患者以及时的帮助,使其安全度过危机,迅速恢复应激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以预防不测发生。危机干预的客体是想自杀的人,因此干预主体的任务首先是发现想自杀的人。危机干预是否及时、准确、关键在于医生、心理咨询工作者或是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医生最重要,因为病人最愿在医生面前倾诉一切。危机干预的主体必须思路清晰,头脑冷静。自杀危机就应激源的类型来说有社会性危机、心理性危机、突发性危机、情感性危机和生物性危机。

危机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才导致精神病或自杀:①初始阶段。患者活动增加,人格混乱。②强化阶段。情况进一步恶化,人格进一步混乱。③弱化阶段。情况进一步恶化后,患者做最后努力,用附加方法解决,导致危机强度的降低。④应激障碍激化阶段。应激未解决,反而导致应激障碍激化,出现明显的人格混乱,进行性退化消耗(如借酒浇愁,把责任推给别人),失去代偿,最后可能发生精神病或自杀。

2。危机的干预技术。医生在接触病人后,首先考虑是否收住院或门诊治疗,这决定于以下几点:①自杀意图的强度;②伴有精神疾患的严重强度;③院外社会支持的可行性。如果评估其近期危险性高应该收住院。个别的可以寄住亲友家或住在病人自己家中,但亲人或家人必须明确承担责任,监护病人和护理病人,而不是消极的看守病人,监护者要对干预危机和消除应激源有一定的理解。如果病人拒绝住院而又无可靠的院外收容,必须强迫住院。

3。心理治疗常规的方法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倾听、提示、解释、劝告、安慰、疏泄、建议、指导、鼓励、同情、保证等。目的是增强病人自理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激发自尊和自信,了解事实或问题真相。支持性心理疗法的指向是逐渐尝试由专业支持向家庭或朋友支持过渡,最终达到脱离支持的目的。还可采用行为矫正法。

4。事后对策。是指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应采取的对策,主要问题有三个:未死者如何抢救;怎样防止自杀未遂者再度自杀;已自杀者如何处置。这三方面都带有预防和干预性质,又可称为预防性干预或干预性预防。

对未死者,自然由医院全力以赴来抢救。但医生在病人症状改善、脱离危险期后或入院时症状并不严重时,必须弄清病人为什么要蓄意自杀,再次蓄意自伤或自杀的危险性有多大。如果病人再次自杀或反复自杀,则预防自杀,干预自杀以及抢救自杀病人的一系列努力和措施,都意味着前功尽弃。因而医生首先要分析患者的自杀动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