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有哪些 > 任务四 养老院老年人心理与心理护理(第3页)

任务四 养老院老年人心理与心理护理(第3页)

勇于面对和坦然接受年老的现实,是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第一步。因此,护理人员在全心全意护理好老人的同时,应该注意调动老人的积极性,从各个侧面去消除老年人内心的痛苦,鼓励他们自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老年人感到自身的现实价值,使内心感到更加充实。

(1)礼貌对待每位老人。在称呼养老院中的老人时,要注意礼貌,尤其在称呼上要注意,不要随意直呼其姓氏,应该尊称,可以根据年龄称呼为“叔叔”、“阿姨”、“奶奶”、“爷爷”等。也可称呼其以前的职业称呼,如“老师”、“律师”、“医生”等。

护理人员平日还应多给老人一些鼓励和赞扬,比如当老人穿上新衣服时,护理人员就可以多夸几句,如“赵伯伯,您穿这件衣服真神气。”“张阿姨,您今天显得特别年轻。”使老人的心理得到一种满足。

要注意切勿对老人使用命令或指示的口气,对待老人要有耐心、细心,同时还要有启发性,如日常对老人大小便的护理,可以对老人说:“我给您更换一下尿布,好吗?”“拜托了,请您侧下身。”边换尿布边说:“昨天晚上睡得好吗?”“今天的天气真好!”在对老人进行生活护理的同时,兼顾了与老人心理的沟通,同时满足了老人的心理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要了解身边每一位老人的生活史、所患疾病、家庭关系、本人的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先老人之忧而忧,后老人之乐而乐。在老人开心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开怀畅笑,在老人难过时,给予他们真情的抚慰,做到与老人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拿出真心,感动老人。

(2)让老人主动开口。对于养老院中一些高龄或患病的特护老人,护理人员要承担老人每天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琐事。要想做好这些护理工作,让老人主动配合,愉快地伸出手、开心地张开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就餐为例,老人的身体本来就比较虚弱,食欲不佳,进行饮食护理时,就要耐心开导,鼓励老人张开嘴主动进餐,否则,可能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加速衰老的进程。因而护理人员应结合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饮食护理工作,掌握一套让不同老人都能主动就餐的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要从语言上体现出对老人的尊重,体现出对老人自主性的承认。在喂饭前,可尝试着先对老人说:“让我们来吃饭吧!”“今天的菜不错,有您喜欢吃的家常菜。”然后做一些喂饭前的准备工作,如扶老人坐正,在老人胸前垫一块手帕等。

其次,护理人员要学会观察老人在吃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性特征、饮食喜好等。进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每个人对于饮食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喜好,这些都是长期形成的,而且不易改变。护理人员在给每一个老人喂饭的过程中,应细心观察和分析老人是如何吃饭的,如吃得快慢,有无特殊的顺序(先吃素,后吃荤,或是混着吃),最喜欢吃什么,最可口的先吃还是最后吃,一次吃多少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掌握,护理人员可以总结出每个老人的饮食习惯,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对症下药”。

最后,护理人员还要了解老人被喂饭时的心理感受,只有体验到老人的心情,护理人员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老人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争取了解老人内心感受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角色扮演”即“角色互换”,自己演老人,接受其他护理人员的喂饭,多次模拟,体验老人的感受,从而做到将心比心,得到老人的认同。

人一旦到了高龄期,身心发生障碍,想心情舒畅地生活,只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人人都想生活得愉快、生活得有意义,人人都有美好的愿望。从需要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愉快、幸福生活的愿望,护理人员在使养老院的老人感到晚年温暖的同时,自己也会从这份工作中得到乐趣。

2。让老人充分表现自己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口号“给时间以生命”,意思是要让老年人焕发青春。老年人也总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能够对社会继续做出贡献,能够老有所为。

心理学家海维斯特曾经说过:老年人心理上的需要,就是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要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地位,要做一些自己觉得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养老院中的老人或许很少能有再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机会,但是在养老院中,他们仍能有所追求,仍然需要有一个表现自我的场所。养老院应多给老人这样的机会,让老人充分表现自己。

(1)鼓励老人们相互讲故事。讲故事、听故事似乎本该是孩子们的节目,而在养老院也成了老人们充满笑声、掌声的活动。讲述内容丰富多彩的故事,老人可以表现自己,体验故事中的情节,释放感情,启迪心灵。建议养老院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老人进行讲故事的活动。每次请几位老人登台讲述他们事先准备好的故事,使每个老人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所讲故事的内容、作品的选择要考虑到每个老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在讲故事之前应由对老人较为熟悉的人来为老人挑选故事。老人在准备故事的过程中,边体验故事中的情节,边练习,使自己进入角色,充分表现自己。老人用生活的体验讲述着自己喜欢的故事,这将是一件令他们非常高兴的事。那些因中风说话困难的老人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恢复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反复练习,对大脑不断刺激,最终提高了语言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同时也看到了康复的希望。

(2)让老年人充当人师。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老年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正所谓老有所学。当然,老年人的学习与年轻人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年轻人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技能,为今后的人生打基础;老年人学习是为了陶冶情操、丰富晚年生活。因此,老年人并不需要去学习高深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摆脱孤独,消除烦恼,丰富生活内容,延年益寿。

老年人的学习一般不用请非常专业的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养老院里有能力和特长的老人让他们充当老师的角色。因此,护理人员平时就应多观察,多了解,掌握各个老人的所长,并给他们创造施展特长的机会。平时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如书法小组、国画小组、养花小组、太极拳小组、戏曲小组等,让有这些专长的老人担当老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他老人;当老师的老人们也可从传授中表现自我,实现了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当学生的老人们从学习中满足了求知的欲望,丰富了精神生活,可谓取长补短,其乐融融。使他们感到这些是在家养老很难实现的愿望,这样使老人深感在养老院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和更有情调。

3。陶冶老人们的情操,丰富晚年生活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的衰弱,而是心灵的淡漠”。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在融融乐趣中不断地得到美的享受,在动静结合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地获得愉悦的体验,这是许多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的重要原因。一个人的爱好就是一种精神寄托,老年人全神贯注于某种爱好时,不仅会忘记忧愁与烦恼,而且会变得兴致勃勃、精神矍铄。

(1)享受音乐的乐趣。音乐欣赏自古就被当作强身养心的手段。音乐对人的心理卫生和精神健康大有裨益,早在古希腊就被人知晓并加以运用。柏拉图认为唱歌有治疗的功效,亚里士多德最为推崇C调上奏出的乐曲。音乐可以冲破国界,冲破民族的界限,表达人类共同的感受;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语言,可引起共鸣,从而进行心灵上的感应和相互交流。对老年人来说,音乐尤其是一味滋养生息、延年益寿的良药。现代的音乐治疗就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疗法,即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来求得治疗的效果。这不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音乐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声音,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工具。音乐还能调节老年人的情绪,在老人感到疲倦时给老人听一些安静、祥和并且暗含欢乐**的音乐能帮助老人进行良好的休息,并重新获得向上的快乐和进取的希望。

在养老院还可以将音乐当成一种增进老人健康、开发老人智力的手段。组织老人欣赏的音乐应该有所选择。选择时,要考虑到每个老人的情绪状态、喜好等因素。

(2)精心饲养花鸟鱼虫。种花植草、养鸟钓鱼,这些庭院消遣和户外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老年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呼吸新鲜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情趣。

养老院里的老人生活在一个较为有限的空间,要使这个有限的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老人们与花鸟鱼虫作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护理人员应该帮助老人挑选一些比较容易养的、不用太费心思的植物和鱼虫鸟类,让老人自己照顾这些花鸟鱼虫,也可以定期组织老人互相欣赏、评比,看看哪位老人种的花最美,哪位老人养的鱼最好看。同时,老人之间还可以通过种花养鱼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通过与花鸟鱼虫的接触,老人们有了精神寄托,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拓展训练

养老院7旬老太砸死90旬同屋嫉妒其有人看望

一位被家人送到老年公寓的70多岁老太太,见同屋90多岁的老太太有家人经常探望,加上医护人员平时照料时稍有侧重,便心理失衡,拿起砖头将90多岁老太太砸死,酿出一场悲剧。(http:news。qq。a20100713000875。htm)

思考:

1。案例反映出了养老中什么问题?

2。如何为养老机构老人开展心理护理?

推荐阅读

1。崔丽娟。养老院老人的心理护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高云鹏。老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陈露晓。老年人心理问题诊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马志国。老年心理咨询典型个案解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5。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网,http:hyzqalfxxielaobanlv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