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我评价和满意程度,即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社会适应不可或缺的因素。老年人通常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整体生活质量做出评价,积极交往、身心平衡的老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较高。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比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更为自得其乐,就是因为这类老人幸福感较强,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则在生活中体验到较多负面情感,从而降低对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影响其对社会环境的评价。
四、老年人社会适应与社会角色转变
社会角色在心理学中是指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整套为社会所期望的社会行为模式,它反映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和各种人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每个不同的角色都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遵循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行事。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实际像演戏一样,要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某种意义上,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也就是社会角色适应问题。在人的社会角色之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性别角色、年龄角色和职业角色等,老年人离退休后就面临着社会角色的巨大转变。如果不学会适应这些角色的变化,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调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
社会角色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失掉了某种权利,更为重要的是丧失了原来所担当的那个角色的情感,丢掉了几十年来形成的那种行为方式。社会角色的变化,新旧角色之间会发生矛盾,要进入一个新的角色,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甚至要经历沉重的思想斗争,重新寻找新角色的价值、意义,建立新的感情,才能适应。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主要包括:(1)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老年人在退休后,在角色上的显著变化就是从职业角色进入了闲暇角色。其中,绝大部分的城市老年人在退休后,即进入闲暇角色,即使有少数仍在谋职,但其职业角色只是他们生活中极其微弱的部分,主要仍表现为闲暇角色;农村老年人由于其经济条件和劳动习惯的限制,处于职业角色和闲暇角色双层角色中,但最终仍要进入完全的闲暇角色。(2)从主体角色演变为依赖角色。老年人在退休前是家庭的主体角色,退休后逐渐从主体角色演变为依赖角色。年龄越大,对儿女的依赖程度越高。(3)从配偶角色变为单身角色。老年夫妻同日而死的情况极少。人到老年期,失去配偶的可能性日益增大。一旦配偶丧失,剩下的一方即进入单身角色。对于老年人来说,能够按新的角色来待人处世,才会心情愉快,生活充实。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都需要适应这些角色变化,才能顺利度过老年期。
工作任务分解与实施
工作任务呈现的案例中,罗大爷的情况属于老年人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情绪失调与行为变化,如失眠、情绪莫名焦虑、逃避现实、社会性退缩。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是动态的,个人与环境共同影响。老年人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政府、社会及家庭也要不断创造条件,从物质支持、照料服务、精神文化关怀等多方入手,为老年人适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应对措施有:
一、健全制度保障
政府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框架设计,形成相对完备的老年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政策体系,降低政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强老年生活安全保障感。出台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养老事业的优惠政策,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养老服务,加强老年疾病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和应急帮助等,加大对特殊困难老年家庭的扶助力度。积极组织并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促进自愿者服务经常化、制度化;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促进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革新养老模式,完善养老照护体系,为老年人适应社会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支撑。
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特殊需求,建立健全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方便、舒适的养老环境。完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在应对各种社会适应问题的过程中有充分的社会服务作为支持和辅助手段。
三、加强家庭精神慰藉
家庭养老历史悠久,家庭不仅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有重要保障作用,对精神生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家庭养老功能虽有弱化趋势,但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使得家庭在今后长时期内仍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精神的重要寄托。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全方位的悉心照顾、情感关爱,对消除老人各种适应过程中心理和情感压力,获得精神的满足。家庭的作用是其他个人或者机构难以替代的。案例中罗大爷家人要通过电话陪老人拉拉家常,这是最佳良方。
四、提高老年人自我应对能力
首先要善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应对自己身体突发不适有思想准备,可以事先与子女、亲友、邻居、社区工作者、单位同事打招呼,以便在紧急时求得帮助。
其次是应该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提升生命的意义。例如及时调整心态,顺应现实。心情不好时找儿女、朋友谈谈,使不良情绪尽快转移;期望不应过高,做到知足常乐;夫妻间互相体谅、互相扶持;不过分依赖或干预子女,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要扩大社交,排解寂寞,多与好友礼尚往来,重视学习,渴求新知。还可以发挥余热,重归社会,继续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拓展训练
王大妈今年63岁,退休在家,性格开朗的她之前一直在居委会工作,热心的她给邻居们没少帮忙,深得大家的尊敬。王大妈有一儿一女,都早已成家,只剩下王大妈和老伴两个人。退休后的她总感觉没事可做很没意思,本来想参加老年舞蹈队,跳跳舞,锻炼身体。可她的腿不给力,李大妈总感觉腿疼。有时喘不过气来,感觉心脏有毛病。最近吃饭也胃口不好,怀疑得了胃病,经医院检查都没有什么病,王大妈松了一口气,但老伴发现她越来越闷闷不乐,还容易发脾气,对邻居的热情也大大不如以前。
思考:
1。王大妈怎么了?如何对她进行帮助?
2。小组讨论,制定对王大妈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案。
推荐阅读
1。陈勃。对“老龄化是问题”说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高云鹏。老年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陈露晓。老年人心理问题诊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马志国。老年心理咨询典型个案解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5。中国老年心理健康网,http:hyzqalfxxielaoban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