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人心理护理ppt课件 > 任务一 老年人心身疾病的基本认知(第3页)

任务一 老年人心身疾病的基本认知(第3页)

近代的研究资料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有些心身疾病具有特殊的人格特征。长期处于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绪下的人易患癌症。如有人对1337名医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发现有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内向、抑郁、隐藏着愤怒和失望。冠心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操劳和精力消耗,大多数病人属于A型行为模式(typeAbehavioralpattern)或称为“冠心病个性”。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经常出现抑郁的冠心病患者更易患心肌梗死。

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心理动力学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心理动力学理论在心身疾病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身医学”学派的创始者亚历山大(Alexander,F。)和邓巴(Dunbar,F。),亚历山大强调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心身疾病发病的三个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亚历山大认为,只要根据一个人心理冲突的性质,就可以预言他将会患有何种心身疾病,这就是所谓的“冲突特异理论”。器官脆弱性(生理始基)在心身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后来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证实。邓巴认为人格类型同心身疾病有特异关系,提出“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特别的心身疾病。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概貌,就可以预言他将患何种心身疾病。她推断:具有奋力工作、紧张和雄心勃勃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并为后来的研究所证实。

2。心理生理学理论这条途径以坎农的生理学、塞里的应激学说以及巴甫洛夫、贝柯夫与谢切诺夫的条件反射研究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为基础,注重通过心理生理学的实验,探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身体的生理生化变化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马森和塞里证实,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作为生理中介机制而引起心身疾病。

3。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差异,或环境因素的强化,通过条件反射的作用,使得习得性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例如,哮喘儿童可因为哮喘发作会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照而被强化。医学生中常见一种现象,学习什么疾病,就出现什么病的症状,这属于认知后的自我暗示,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4。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说一般认为,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心理社会因素→生理反应→器官脆弱性→心身疾病。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心理社会刺激物被感知,信息传入大脑皮层并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使现实刺激加工转换成抽象的观念。该过程的关键问题是认知评价、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资源等中介因素的作用。认知评价的作用特别受到关注,因为心理社会刺激物必须经过个体的认知评价才能引起应激反应。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联合区将传入信息通过与边缘系统的联络,转化为带有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构成随意行动传出。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自主神经支配的组织,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整体变化。在皮质的调控下,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的活动调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使机体对应激做出整体反应。

(4)心身疾病的发生强烈或长期的应激反应造成薄弱器官或系统的损害,最终使人患心身疾病。

四、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从心、身两方面着手;心理社会因素通常需要长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所以心身疾病预防应从早做起,防患于未然,做到以下三方面: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锻炼对突发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及承受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五、老年人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hypertention)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高血压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并发症多,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此病由综合性因素所致,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生有密切关系,患高血压的个体易出现某些心理反应,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干预,效果较好。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有:慢性应激、职业性质、生活变故及创伤**事件、A型行为。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在高血压发病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二)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aryheartdiseaseCHD)的简称。这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并使心肌产生缺血的心脏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而且死亡率最高的心身疾病。冠心病发病率10年增加2~3倍,发病总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冠心病致死率为肿瘤、脑血管意外后居第三位。大量研究认为,CHD除与遗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心理应激、生活方式与习惯、A型行为、人际关系紧张及性格和情绪等多种行为和社会因素有关。

(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全身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超过1。9亿,糖尿病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第二是中国,第三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是南太平洋岛国瑙鲁,5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2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即所谓“三多一少”症状。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糖尿病病因是多元性的,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的作用已经得到同卵双生儿研究和家族调查证实:Ⅱ型糖尿病同病率为91%,Ⅰ型糖尿病为56%。说明在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但是,遗传因素还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糖尿病人。Ⅰ型糖尿病的发生,在遗传背景的基础上,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必要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学和心理社会两大类。生物学环境因素有病毒感染和肥胖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近年来研究提示,情绪、生活事件、人格、心理应激、生活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也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四)癌症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城市,癌症已经位列人群死亡谱的前列,顺位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多数癌症的病因复杂,不能完全从生物学加以解释。尽管理化因素、病毒、慢性感染、遗传、药物、激素及年龄都已被证实为癌症发病的病因,但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也有不可忽视的密切关系。心理社会因素对于癌症病人的存活时间与预后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有助于癌症的防治。研究提示,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肥胖、性行为、应激等危险因素,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性病变为主的一种常见病。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液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本病成长期性反复发作。导致溃疡发生的直接因素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在胃黏膜的屏障防御机能下降时产生的自身组织消化。急性消化性溃疡易发生于急性应激状态之后,如严重的外伤、脑出血等急病症、严重的精神创伤,特别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如失业、丧偶、失子、离异、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强烈的心理应激等;慢性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大致分两类:①生物因素造成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失调的生理因素;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壁细胞对促胃液素的敏感性增高、胃排空速度增加等;②社会心理因素过度的紧张刺激、剧烈的情绪变化、怨恨焦虑等。目前有学者认为,遗传、心理社会因素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导致消化性溃疡。

(六)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mchialasthma)是一种由于变态反应、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广泛性、可逆性的小支气管**。临**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吸气性呼吸困难,并伴有哮鸣音。其病因主要有变应原、感染和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触发因素之一,主要与人格特征与应激有关。有学者对487例哮喘患者的研究表明:过敏因素为主者占29%,感染占40%,而心理因素为主者占30%。

(七)头痛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它既可以伴发于全身性疾病,也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特发症状。人的一生没有头痛体验的极少,可见头痛的重要性。造成头痛的生理原因是头部动脉扩张,但最初诱发头痛的原因则是心理因素。头痛患者往往性格内向,争强好胜且感情脆弱。常常遭受挫折和积压怨恨、愤怒,不能正常宣泄,久而久之,这种既想发泄又想极力压抑的矛盾冲突会直接激发头痛,有时候头痛是患者不满、怨恨、愤怒等情绪的宣泄方式的转换。

六、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心身疾病诊断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除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还应在心身疾病有关理论指导下,结合病史通过交谈和相关心理测验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出评估,按以下标准作出诊断:

(1)发病前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心理和社会因素为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2)躯体有明确的症状、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

(3)病情的缓解和加剧与情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