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动画视听语言 > 2 2 动画作品前期策划中的六要素(第2页)

2 2 动画作品前期策划中的六要素(第2页)

1。主题思想应积极向上

动画的题材选择,通常应该是阳光和积极向上的。因为积极向上的作品符合了青少年观众的社会认知和欣赏能力,更适合项目的运营与推广,同时也让动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当今世界,最受到市场欢迎、最被大众认可和津津乐道的动画形象与故事,毫无例外都是阳光、健康、积极的作品。例如,美国的迪斯尼、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几乎全部是关于新年、梦想、友谊的主题;大多数的日式卡通中,也多是关于积极和阳光的动画内容。

换一个角度也同样可以阐述这一问题。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除去影片本身的制作水准,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观众的好恶。而赢得观众,除了在美术设计方面出众,视听语言运用得当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作品的价值观与观众相符合。因此,题材的积极阳光和主流毫无疑问可以帮助创作者赢得观众的认可,赢得了观众,作品也就必定能够获得成功。美国动画是一个最为直接的例子,讲述弱势对抗邪恶,讲述友谊和理想,这种看似老套的选材,却最容易抓住观众的心。

或许有的读者会提出不同观点,例如,创作不应该是一件自由的行为吗?如果要创作一部独立的动画作品,难道就不能选择一个阴暗的、惊悚的创作题材吗?这里要认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态度,而共同的创作倾向也可以依靠不同的题材来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说,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同样与题材息息相关,考量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需要将二者结合判断。例如,关于社**暗面的动画同样存在,如果创作者传递出的态度是反讽,用意在于通过表现黑暗和痛苦,来唤醒观众警觉和反思,那么一个消极的题材也同样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主题思想要考虑普世价值

上文简单介绍过,题材的选择需要遵循大众化原则,主题思想的设立,同样要选择经过大众认可的思想,也可以说,是最为大众化、跨越观众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动画这一表现手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易于表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能够被各类文化圈观众所认知的动画作品,无一不是有着普世价值观主题的作品。例如,站在国际视野下,讲述孝道,或者东方哲学的作品,西方观众很难理解,甚至会与东方观众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和反映,这就是主题思想的定位不够大气的表现。又如宗教类作品,东方观众缺乏基督教的基本知识,因此也会对作品不太认同。因此,只有歌颂友谊、自由这些跨越民族和文化的人类共有的主题,作品才更适合在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内流通。

3。主题思想要明确和简单

主题思想是评价一部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要指标,也是创作者观念的直接反映,因此,主题思想应当明确。明确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传递出的观念应当让观众一目了然,动画作品会通过简单的台词、表情特写、色彩的运用让观众较为轻松地明确作者想要传递出的信息(见图2-13)。

而动画片的主题不需要太过复杂,因为一个复杂的主题,则需要创作者将主要精力用在解释概念和自圆其说上,不仅分散了创作经历,更让观众对强烈的说教味道产生逆反心理。

主题思想的明确,并不是说一部动画作品中只能有单一的主题,实际上,在世界经典成功的动画作品中,既可以有单一的主题,也可以存在并列式的,或者有主次之分的不同主题。因此,主题的明确与否和主题的是否单一并不矛盾,衡量主题是否明确的标准应当是能被观众轻而易举地察觉到。

图2-13动画主题多以积极和温情常见

2。2。4人物角色

在当代主流动画中,人物角色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策划环节。因为人物角色是情节动画叙事媒介,是动画画面中的主体,同时也是动画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志。

1。人物角色应该性格鲜明

设计动漫角色的时候,人物角色的性格应当具有鲜明的特点。实际上,这也是区别于文学形象和动画形象的不同特点。在文学、电影和戏剧中,太过单一的性格往往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考不足,角色的性格是否立体化才是衡量角色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动画则不是这样,因为动画的收视群体相对低龄化和大众化,观众更习惯一个简单和明确的人物形象。

此外,鲜明的动画角色,会增加较多的肢体语言和表演空间,也增加了动画作品的观赏程度。试想一部动画中如果所有的角色性格都是木讷和羞涩的,又怎样安排任务的动作和表演空间呢?

同时,将角色的性格设计得鲜明,在市场角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动画片的衍生产品中,动画角色本身是产品开发的重要组成,也为相关产品和衍生物提供了较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在策划人物的时候,需要动画角色的性格十分鲜明,尽可能地将单独的一个角色做到极致。

2。角色之间注意搭配和协调

动画作品中,角色绝不是单一存在的,通常动画作品中角色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主要角色都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并列式的几名共同主角。也可以是围绕在一名或者几名角色之间的一个角色群体。这里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角色的性格一定要注意搭配合理。

首先是角色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由于动画角色较为模式化,同时剧情也较为简单。因此角色数量多了则容易性格重复,少了则担当不起表演和叙事的任务。通常地,一部电视动画作品核心角色人数保持在5人左右,其他角色数量也应当做到相应控制,太多的角色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控制数量以外,角色的设计也应当注意区分,在动画作品中,角色的区分,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角色的性格。性格上,有些角色外向,有些角色内向,有些角色单纯,有些角色复杂。这些都是一定模式化的角色设计。另一个方面,主要集中在角色的技能上。关于角色技能,动画的故事展开以及表演场面,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角色的技能。而且由于动画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的情节想象,动画角色的技能往往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动画角色的技能也与动画的风格题材等因素有关。如果是战斗类的题材,角色的功能往往趋向动作,而搞笑类的动画,角色的性格和功能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3。角色设计要与视听语言相结合

动画作品,由于传递给观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视觉形象,因此动画角色的设定还要与美术风格相结合。换言之,动画角色的策划不能离开美术的帮助。如果我们选取一张动画作品的海报或者人物设计表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角色的差异性绝不仅仅是性格、技能等方面,在视觉上也有着一目了然的效果。例如,少女动画的美型少年,搞笑动画的滑稽角色,恶搞动画中对于角色的大胆移植,这些都要依靠美术设计的功效。

同样的,动画角色之所以吸引观众,在动画视听语言运用上,也少不了动画技术的运用。而特效的使用同样对于塑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角色帮助不少,如打斗类动画角色的招式运用、搞笑动画的表情夸张特写等。这就决定了在策划角色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到具体的美术表现和视觉传达。角色设计不仅是在平面上具备美感,策划人员也应当预见到角色在表演和运动中的姿态是否合理(见图2-14)。

图2-14成功的人物奠定了作品的成功

2。2。5动画世界观

动画世界观这一词语,是近些年才提出的一个较为独特的概念。这里的世界观与政治书本中的世界观并不相同,并非强调创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的内容。动画世界观更多可以理解为动画背景下的世界概况,以及动画世界中角色的行为方式和运行守则。

1。动画世界观与超现实性

动画的世界观设计,首先应该具备亮点,一个完全写实的动画世界难以吸引观众,大多数的动画世界观,通常有着一些特定的类型。设计动画的世界观,有着一些可以借鉴的参考。例如,创作者可以从已有的文艺流派中获得启发,或者从历史传说中寻找素材。常见的动画世界观通常有着一些显著的类别特征,如科幻类、童话类、魔法类、传说类等。

这些动画世界观彼此之间差别巨大,给创作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实际上,在动画世界中越是超现实的想象力越能受到观众欢迎,往往越大胆的世界观设计,其作品也越能吸引观众。

2。动画世界观应具有内在合理性

尽管动画世界观的策划与设计可以大胆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观的塑造是一项随心所欲而又可有可无的工作。实际上,世界观的设置相当考验创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一部动画作品的世界观内部,必须有着完善的逻辑因果关系、合理的规则设置,以及可以让观众信服的特性展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