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的概念 > 第三节 电视现场直播的要素设计(第3页)

第三节 电视现场直播的要素设计(第3页)

韩伟: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有我们三位,还有他们的工作人员,都是千年不遇的,这是跟舍利有着数世因缘,才能出现佛顶真骨。

王鲁湘:用这么大、这么高级别的阿育王塔,可以叫它塔王。

韩伟:阿育王塔绝对是塔王,这么大的一个,那绝对是塔王,世界之最。

王鲁湘:所以我们还不清楚在下面塔身的那个部位,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迹,非常兴奋,太好了。

主持人:那么王教授,我们也想听听您现在的感想。(与嘉宾互动。)

王鲁湘:我现在的感想,我把今天和昨天这两天以来,整个直播过程,用下面的几句话表达一下:千年铁函大揭秘,旷世惊天大发现,亲眼见证历史时刻,三生有幸,千年等一回。(点评恰到好处,有利于升华内涵。)

从上面这个段落可以看出,主持人既在引导和组织现场报道,但同时又没有喧宾夺主,影响对于现场的报道。可见,在现场报道中,演播室主持人身兼主导、引导与辅助的多重任务,即既要组织现场报道的顺利展开,又要引导嘉宾等进行深入探讨,还要协助其他人员进行全方位报道。

2。嘉宾

演播室中嘉宾可以是新闻当事人,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还可以是新闻评论员等。嘉宾的设置可以丰富节目形式,提升节目品质,提高节目专业含量。通常,嘉宾的选择有三个原则:

(1)知情原则,即嘉宾应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对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和发言权。

(2)对应原则,即根据不同的话题、专业领域选择与之相应的嘉宾进行探讨、解析、评述。

(3)权威原则,即所选嘉宾应是新闻事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的专家,发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例如,在《千年铁函大揭秘》直播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就充分体现了上述原则:一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界泰斗蒋赞初,业内泰斗,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二是韩伟和黎毓馨,他们是具有与“大报恩寺遗址地宫”挖掘相类似的考古经验的考古专家;三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夏维中和南京地方志研究人员马伯伦,他们是对南京古都文化有着权威见解的专家学者;四是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是亲自参与此次考古过程的当事人,也是专家;五是南京晨光集团工艺研究所所长周明,是参与从铁函内利用机械手段提取阿育王塔的工程师。根据流程中设置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嘉宾参与直播,畅谈南京的文化特质,交流考古知识,评价考古作业进程。事实证明,他们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知识,让观众大开眼界。

(二)演播室的环境设计

传统意义上演播室主要设置在室内,主持人坐在演播室介绍相关信息,然后便直播切入事件现场。形式固定,形态单一。但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之后,演播室的环境设计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形式也灵活多样起来。

1。贴近事件现场

不囿于电视台内部的演播室,较多的特别节目直播开始选择与事件现场紧密相连的演播室,从而使观众始终能够感受到现场氛围,而且由于主持人与嘉宾身处现场,使其发表评论显得更具可信性与真实性。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央电视台在长达14个小时的大型现场直播报道中,进行了把演播室搬到事件现场的尝试,即将演播室直接设在离龙口200米处江面的一艘船上,主持人的背景是水流湍急的大江。同时第一次把播出总控制中心搬到新闻现场。连续14个小时的播出,除了中午的《新闻30分》和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在北京播出外,其他新闻节目都在这艘船上播出。20多台摄像机,或设在直升机上,或安置在160米高的塔吊上,或架在演播船的舱顶。无论是宏大的施工场面,还是龙口的细微变化,都可一览无余。在这次报道中,仅播出的专题类节目就有约30个。有观众反映:看过14小时的截流报道,如同阅读了一本有关三峡工程的百科全书。

2。切合节目要求

演播室的设立呈现了一种以节目为中心,为节目效果服务的趋势,朝着多样化、灵活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中央电视台4套进行了7个多小时的“嫦娥奔月”特别节目,启用了600平方米的演播室,在设计上大胆突破,宇宙、星空、月球车、太空人——所有的道具使用都是力图营造“身处月球谈月球”的超时空氛围。现场共有7组主题道具,其中主体道具是100平方米逼真月球表面和星光闪耀的深邃宇宙相互配合的演播室整体环境,“月球”上设置了“‘嫦娥一号’卫星”“月球车”“返回式卫星”三组道具,分别代表了“中国探月工程”的三个关键阶段——“绕”“落”“回”,其中全自动操控、电脑指令发布、双翅可开可合的月球车在节目中展示令人叹服的先进技术,此外,“长三甲”火箭模型、宇航服等道具也将出现在节目中,观众近距离地观察并了解到其原理和使用方法。整个设计营造真实、生动的月球氛围,让观众在感受中国航天发展的同时与“嫦娥一号”一起展开一次奇妙的探月之旅。

三、现场记者

现场报道中现场记者所担负的角色相当于代表观众抵达新闻现场了解事件进展。首先,只有电视记者到现场,现场才有意义。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没有记者和摄像机的存在,那么这个现场对于电视媒介的采访来说就是没有意义。其次,像氛围、心态、细节这样一些现场的重要构成要素都有很强的动态性,都因记者的提问、交流的过程而活跃。可以说,现场的报道价值依赖于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实现。[2]记者在现场直播类新闻报道中的作用难以取代。当然,在动态新闻报道中,现场记者或者出镜记者的作用也十分显著,此处不赘述。

身处直播过程中的现场记者要比一般报道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他始终在观众的“眼皮”下活动,直播的进程不容许有任何修饰。

(一)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观察是报道的基础。在复杂的现场之中,捕捉什么,舍弃什么,什么该详,什么该略,反映了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记者应凭借较高的新闻素养,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尽快地分析现场,迅速地对事件做出归纳和判断,理清思路,抓住现场的本质,确定报道的重点,捕捉最能体现本质的人物及其活动、事件的场面氛围,以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内涵。反之,如果对现场缺乏细致的观察,不能进行快速的分析和判断,“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现场报道不仅不能使观众感受现场、领悟报道的内涵和意义,反而会使观众感到杂乱无章。

例如,在2010年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的直播报道中,央视记者张泉灵在灾难现场第一线发回直播报道,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现场记者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张泉灵说:“……现在受灾的老百姓是安置在帐篷里的,都是席地而睡,但是一下雨他们有可能要泡在水里了,所以这两天我特别去看,在受灾群众的安置点还真的是做得非常细心,比如在每个帐篷的门口细心地拿泥拦起了一个小的门槛儿,像昨天今天这样的雨量水还冲不到帐篷里头,但是再大一点怎么办?所以今天在紧急地往县里调一批钢丝床和行军床,这样即便是再大一点的雨,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也可以睡一个安稳觉……现在是局地阵雨,就比如说我这儿下的是小雨或者是滴雨未下,但是在上游的某一个沟里面在下一场大雨,那么整个白龙江的水是会一下子变大的,这对在江里正在作业的挖淤泥或者是清理堰塞湖的工作人员最危险,因为他们可能会麻痹说,这儿没下雨那我赶紧作业吧,但是如果上游的来水突然一大,就很有可能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把人和车给冲走了。所以今天定了一个紧急的预案,就是每隔两个小时,要给这里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份水文资料,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判断自己是继续工作还是连人带车紧急转移。”

现场记者的这段直播报道条理清晰,充分体现了现场的本质。其观察到安置帐篷有小门槛儿的细节,为观众呈现了最真实的救灾安置现场,同时准确判断出局地阵雨对江中作业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并且把各项预控措施总结介绍给广大观众,显现出其较好的判断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精彩的解说能力和独到的提问能力

记者在深入、细致地观察新闻现场,理解新闻事件的基础上,以现场目击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所见所闻。通过记者准确的现场解说,让观众及时感受新闻事件现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记者的现场解说,除了描述现场的客观状况之外,还应适时地交代新闻背景,以增加报道的厚度。比如在“香港回归”直播中,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他的轿车临行前在港督府绕场三圈,现场记者将汽车转动的具体形象和历史车轮的抽象形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其解说别有意味:“历史的车轮不会在原地转圈。”

现场报道往往伴随着现场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问答,可以增加必要的新闻背景,或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或发表观点见解,从而深化新闻报道的内容。对于在现场报道的记者来说,现场提问应从现场直播的要求出发,注重在现场一次性提问准确到位。

(三)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即兴的应变能力

现场报道和传统录播的最大区别是现场报道会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而且,现场报道的信息具有不可逆转性,即信息在播出之前,不能进行删改;而一旦播出,就会给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即使更正了错误,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场报道要求现场记者对突发的、意料之外的事件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进行报道中的快速调整,及时增加、修改报道的内容、报道的方式、采访的对象等,以适应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就需要记者的应变能力。2003年,淮河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江苏新时空》的直播小组辗转灾区25个乡镇,8天作了25场直播。最惊险的一次,当车队到达直播地点时,离《江苏新时空》关窗已经不到一刻钟了。大雨如注,大堤上300多位老乡接龙垒运沙包,劳动号子响成一片,场面非常震撼。时间紧迫,当时的出镜记者仅用了4分钟先找到负责人了解大概情况,又用了两分钟画了张大堤示意图,之后,和摄像还没沟通完,演播信号就接通了。[3]

又如,在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现场直播的最后一部分就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充分考验了主持人方宏进的现场应变能力。

本来计划在西淩长江大桥上燃放烟花,但在22点直播结束前,燃放工作无法准备完毕。因此,船上的主持人方宏进报道:“观众朋友,烟火燃放遇到了一些故障,而我们的直播节目又要结束了,那么我们很遗憾看不到西淩大桥燃放焰火的壮观景象了,现在我们播放一个事先制作好的专题片来结束我们14小时的直播……”

方宏进的话还未说完,事情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主办方通知故障排除,可以燃放烟花。导播立即通知方宏进。

方宏进随即说道:“直播就是有直播的好处,直播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调整。我们刚刚得到消息,现在焰火晚会已经开始了,您看,要不是直播,我们还真不好办了。”

随后,直播镜头切到了三峡工地上空,这场时长14小时、号称“百科全书式的背景报道”的直播在壮观美丽的焰火中结束了。

(四)准确的定位能力和理性的控制能力

在现场报道中,电视记者的角色应是新闻现场冷静的旁观者。他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新鲜感。他应尊重事件发展和人物行为的自然流程,对新闻事件不加干预地以“第三者”的立场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因此,现场报道中的记者,应该具有身在现场而不为现场所左右的定力,要适时地“跳出来”,摆正记者的角色位置。面对镜头,冷静、清醒地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让观众随着报道去注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