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电视新闻策划方案 > 第一节 动态电视新闻的采编(第4页)

第一节 动态电视新闻的采编(第4页)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对新闻所下的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影响最大、最恰当的一个定义,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核心是陈述事实。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观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新闻定义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正,比如改为“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将新闻价值构成因素中时效性问题涵盖得更全面。但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义始终没有改变,即“陈述事实”这一根本任务没有改变。在动态电视新闻传播中,首要的是向观众呈现新闻事件的本源,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体和脉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才有可能立足于受众之中。

2。拓展新闻报道的丰富外延

新闻的任务不仅在于陈述事实,还应以事实为依托,进行必要的分析。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信息迷航、信息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信息的解读、对问题来龙去脉的梳理、对事件进程的预测监控等,已经比信息本身更为重要。

新闻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陈述事实的层面,就很难帮助观众解疑释惑、决策判断。观众获取新闻不仅仅在于知道“是什么”,还要弄清“为什么”,因此,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添加意见性描述和点睛式总结正是契合了观众这样的需求。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一等奖的《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2007年12月29日播出[7])就是这样一则新闻:

解说:上海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建设**时期,施工技术上创造的世界第一也层出不穷,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世界第一都值得我们骄傲。

世纪大道四线换乘车站工程日前终告完工,由于工程克服了诸多世界上从未碰到过的施工难题,工程项目部也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据了解,整个四线换乘工程最难的地方就是要在原有已经建成的2号线周围建设4、6、9号线车站,同时还要保证2号线正常运营。

陈少波(轨道交通世纪大道四线换乘站项目经理):形象来讲,就是一边要挖2号线墙脚,另一边要掀2号线屋顶,我们应该是创造了非常多的世界第一。

解说:但是,在日前召开的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上,专家和工程人员都不愿过多提及这些世界第一。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的是不必要的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究竟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解说:专家所指的代价是什么呢?以世纪大道换乘站为例,正在运营的2号线的左下方要建4号线、右边平行位置要建9号线,如果挖掘时两边土压不平衡就可能造成2号线车站倒塌;与此同时,2号线的头顶还有6号线要穿过,挖去顶层土极可能造成2号线车站上浮。为了控制这些风险,工程人员反复模拟挖掘,还发明了可以从底部把车站拉住的巨型拉力器以及分散土压的间隔挖掘法。对此,工程人员感叹,这道1+3的题目要比0+4难解得多,而事实上,四线换乘站的开工距离2号线建成通车仅相差两年多时间。

陈少波:如果说世纪大道枢纽站在当年2号线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的话,那么节约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是非常可观的,可能资金上(节省量)可以以亿来计算,时间上甚至只有我们现在建设时间的一半,并且没有这么大的风险。

钱七虎:你不能单考虑这条线建一个车站,如果有规划,知道(可能)是两线换乘三线换乘,车站的建设建筑布置就不一样了,结构上就会采取措施,不然将来费用会更大,而且建设很难。

解说:而工程人员至今还在解着一道道类似的难题,西藏南路隧道上周穿越了刚刚建成的地铁8号线,40米的穿越光论证就花了一年多时间;由于要绕过4号线车站,9号线宜山路车站只能被打造成少有的世界超深车站。而世纪大道四线换乘车站项目经理陈少波又接到新任务,11年前建成的延安东路隧道因无法适应猛增的交通流量将进行改建,改建工程又面临着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陈少波:如果是走一步想一步,由于规划上考虑不周全,让我们施工单位去控制风险而产生的世界第一,我们宁可不要。我们想要的是规划同步,追求效率上的第一。

记者出镜: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迅速建设发展的时期,同步规划、超前规划就显得相当重要,不能总是把难题留给以后,毕竟以后还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第一等着用我们的智慧去创造。

解说:记者了解到,在上海最新编制的轨道交通网络中,要尽量做到同步规划,并为今后的发展尽可能预留充分的建设空间。

可以说,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对城市的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个决策的失误,一个规划的疏忽,都可能产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不盲目追求世界第一,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追求效率第一,这是城市管理建设者对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这则新闻中,采编人员突破了常规成就报道的框架,进行深度剖析,以轨道交通这个高关注度的事件作为新闻由头,把“世界第一”作为切入点,强化了新闻主题效果。

毫无疑问,拓宽新闻报道的外延,变单纯的陈述式为多样的解释式、预告式、警示式报道,使新闻报道的形式不拘一格,角度多元化,其效果十分显著。

(四)报道过程上注重互动性

“受众本位”模式的确立和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也使新闻报道过程的交互成为可能。

1。营造参与情境

电视新闻的生命在于满足观众的需要,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强调节目主持人或记者与屏幕前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把主持人或记者推到镜头前,在事件现场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即兴采访、现场播报,这种“人际交流”方式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主持人或记者的言行举止,加上事件现场的动态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既保持了新闻的原生态过程,也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平等的传播与接收状态。

2。拓展互动途径

单向的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口味,因此,建立丰富的互动机制成为电视新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

第一,建立以特定新闻议题为中心的观众参与方式。节目通过“话题讨论”、“头条评选”和“热线投诉”等办法来设置议程,并利用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互动手段,建立起电话直播连线、网上论坛等,让观众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主张,扩大电视观众的参与面。

第二,建立以征集新闻线索为导向的观众参与方式,节目广泛采纳观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摄录下的新闻作品,既有很强的时效性,也能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参与意识。目前,几乎每个电视台、频道和栏目均设立相应的“新闻热线”,既成为获取各类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成为传受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服务观众的有效方式。

畅通的互动渠道的建立,必然有助于电视新闻更好地根植于社会基层,也有利于舆论导向的正确施行和舆论监督的良性展开。

[1]周勇:《电视新闻编辑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2][美]约翰·S·道格拉斯、格林·P·哈登:《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节目视频,news。xi。zgjx2008-0526t_8255131。htm。

[4]周建青:《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如何创新——以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为例》,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6期。

[5]节目视频,news3。xi。zgjx2007-0108t_5578377。htm。

[6]引自朱振岳、朱丹:《在多元化中引领主流——浙江各界评述“方言类”节目的是是非非》,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6日第8版。

[7]节目视频,news。xi。zgjx2008-0529t_8277464。htm。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