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作品除了文字要写得生动形象外,还要用图画来加强形象性,减少幼儿理解作品的难度。因为图画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所以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图画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四)情节
文学作品的情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的。
幼儿喜爱故事性强的作品,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有情节的作品要占绝对优势。作者为幼儿设计作品情节时,既要注意生动有趣,又要注意幼儿理解人物活动、行为的能力特点。幼儿受生活经验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对远离他们生活的英雄、模范人物行为动机的理解水平是很低的,如教师讲过《邱少云的故事》以后,问幼儿:“我们应该向邱少云学习什么?”幼儿回答:“学习他趴着。”讲过《罗盛教的故事》后,问幼儿:“罗盛教为什么要救那个朝鲜小孩?”幼儿回答:“因为他学习雷锋叔叔好榜样。”这两个回答成人听了不免好笑,但幼儿却是依据他的生活经验做出的回答。这一现象说明,凡需要经过推理、判断才能弄清事物关系的情节,对幼儿来讲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成为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情节提出一些特殊要求的依据。
1。情节单纯
情节单纯是指在一个作品中,最好反映一个事件,涉及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4岁以下幼儿读物的情节连贯性不必太强,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还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4岁以上幼儿读物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能太复杂,人物的行为动机应是幼儿所能理解的。
2。生动有趣
情节生动有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场面。作者在构思这些活动场面时,要尽量新颖、巧妙,对幼儿有吸引力。如科洛迪的童话《木偶奇遇记》中,木偶匹诺曹说了谎,鼻子就长出一截;再说一次谎,鼻子再长出一截。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中,秃秃大王一生气,牙齿就长长,他大怒不止时,牙齿就一直长下去,最后戳进了土地里,他的身躯也像旗子似的挂在天上。他越升越高,到了月亮旁边,他那个光头在天上发亮,天上好像多了一个月亮。童话中类似的荒诞描写很多,幼儿对这样的情节感兴趣,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构思巧妙、新奇,富于想象力,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作品中叙述人的议论、静止的心理和景物的描写要少。
3。情节完整
幼儿作品情节要完整,情节安排要注意有头有尾,主要情节可有适当的重复。
(五)结构
1。条理清楚
为幼儿写的作品最好一条线贯穿到底,枝节要少,层次分明,情节按照顺序一层一层地展开,避免插叙、倒叙。
2。有一个好的开头
作品有个好开头,目的是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如俄罗斯民间童话《金鸡冠的公鸡》:“从前有一只猫,有一只画眉鸟,还有一只公鸡,一只金鸡冠的公鸡。它们住在树林子一间小房子里。”两句话,把故事的主要角色和它们的活动地点全交代清楚了。《小羊和狼》的开头是:“一只小羊正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说:‘这河里的水是我的,你为什么喝我的水!’”几句话就把故事的主要矛盾揭示出来了。以上两个作品开头的共同特点是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把小读者引入故事之中,因为儿童年龄越小,就越缺少耐心,作品开头应尽量短些,尽早提出人物性格和行为发展的线索。
(六)语言
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是由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3~6岁幼儿的言语水平总体上讲处在低级阶段,但发展很快,每一年龄段的言语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3岁左右幼儿掌握的词中,主要是具体名词和动词;四五岁以后,逐渐扩展到掌握各种词类。对词义的理解也逐渐由具体到抽象,概括性的词和表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词也能掌握一些。给不同年龄幼儿写作品,在用词、用句方面要有相应的变化。根据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总体要求:一是可接受性,作品的语言要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二是超前性,作品中的语言要稍稍超出幼儿的实际理解能力,以不断提高他们的言语水平。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到既有可接受性,又有超前性,应注意以下要求。
1。用词具体、浅显
语言具体、形象是幼儿文学作品的明显特点。如民间童话《小兔乖乖》中:“在一个树洞里,住着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三只兔子的名字说出了兔子的基本特点,幼儿不仅易懂,而且富有吸引力。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用词要避免笼统、概括。如“森林里,有一只猴子和一只梅花鹿。”“森林”一词对于幼儿来讲就过于概括,如改为“树林”就具体些。形容词的运用也要尽量具体。幼儿对于比较简单的表明事物具体形态或性质的形容词容易掌握,但对于抽象的形容词、华丽的词藻或词的堆砌就不好理解,所以作品中应尽量不用。如成人作品中常出现的一些抽象形容词——敬佩的、无情的、有威望的,对幼儿就略深了。
用词浅显是为了使幼儿听得懂、读得懂作品,为此最好多用一些合乎语法的“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如成人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句子:“顿时,森林成了欢乐的海洋。”幼儿就会迷惑:森林怎么会变成海洋。作品中遇到较深的词时,要以浅代深。如“山路崎岖不平”可改为“山路高低不平”;“小鸭心情很不好……母鸡不理解他”,改为“小鸭心里很难过,可是母鸡不知道”;“老狼于是掉到陷阱里去了,原来猎人早已设好了圈套。”“陷阱”“圈套”幼儿不熟悉,改为“老狼掉到坑里,让猎人抓住啦!”用词浅显,还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要多用口语中的虚词,少用书面语中的虚词,不必要时就尽量不用。如用“可是”不用“但是”;用“和”不用“与”;用“把”不用“将”;用“就”不用“便”等。
浅显是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但是浅显不等于词汇贫乏、干瘪无力,浅显也不等于说“小儿语”。作品中的语言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丰富才能为幼儿提供可模仿的范例。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需要做到浅显与丰富完美统一,浅而不薄,深入浅出,有丰富的内涵。
2。充分发挥动词的作用
幼儿普遍喜欢动作多的故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动词的作用。如童话《小羊和狼》的结尾:“小花猫看准老狼的脸就是一爪子;小黄狗看准老狼的腿就是一口;白马看准老狼狠狠地踢了一脚;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呼’地一声就把老狼扔到很远很远的大河里去……”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去解说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面,使故事达到了**。幼儿听到这一段时,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有时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或模仿其中某一个动作。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幼儿强烈的反响,动词运用得好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作品中,动词不仅用于说明动作,有时也可用于形容人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如《瓜瓜吃瓜》故事中,“瓜瓜嫌那西瓜太小,生气了”这句话,用动作来写:瓜瓜斜眼儿瞧一瞧那西瓜,噘起了嘴巴,心想:哼,这也叫西瓜?这眼睛一斜,嘴一噘,就把代表抽象意义的“生气”一词写具体了。
为了加强动词的效果,运用动词时还要选择确切,注意变化。如《小熊拔牙》中,形容小熊洗脸时写道:“先洗洗小熊眼,再擦擦熊嘴巴,熊鼻子抹一抹,熊耳朵拉两拉,熊头发梳三下。”洗一个脸,用了“洗、擦、抹、拉、梳”五个动词,表现出了小熊调皮、活泼、有趣的神态。另外,运用动词的技巧还表现在巧妙利用动词的形象、重叠或重复运用上。如“忽然,海上起了大风,小船一摇一晃,一摇一晃,好像一片小树叶,飘过来,飘过去”,这两个“一摇一晃”加上“飘过来,飘过去",就使小船的动态十分具体,产生很好的形象效果。
3。句子口语化
幼儿受认识事物水平的限制,他们最初只能认识某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表达自己认识的时候,也多用简单句。3岁以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初步反映同时或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或关系时,在语言结构方面,就逐渐出现了复合句。但复合句在幼儿平时的口语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4,大量使用的还是简单句,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复合句中,大部分是联合复句,关联词用得很少。由于幼儿揭示事物关系的能力发展还不充分,代表抽象意义的连接词(关联词语)只有语法意义,没有具体意义,幼儿不易理解,复合句也就很少使用在自己的言语当中。为幼儿写作品时,要注意到这些特点。
首先,幼儿文学读物中的语言要以简单句为主。简单句易为幼儿理解和上口,适合他们的接受水平,特别是给3岁左右幼儿写的作品,更要如此。以简单句为主,不等于不用复合句。为了引导幼儿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了不断提高幼儿的言语水平,也需要在作品中增加复合句的成分。
其次,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在幼儿文学读物中,最好不用长定语、被动型的句子。如把“这一切都被躲在树上的小猴子看见了”改为“小猴子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变被动句为主动句,既浅显又顺口。
再次,尽量用短句。幼儿文学作品多由大人朗读或讲述,是诉之于听觉的文学,长句不仅不上口,还常常让幼儿听不明白,如《三只骄傲的小猫》中“不劳动不但不算不聪明,而且,还是了不得的聪明哩。”一个句子中连用四个“不”字,幼儿就不懂是什么意思了。但是短句不仅上口,而且通俗易懂。如将“同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位50多岁的不相识的男子”改为“同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位老爷爷”,由长句变为短句,删去不少字,但做到了“字去意留”。
最后,要口语化。上面提到多用主动句、短句就是为了口语化,但口语一定是幼儿能懂的口语,不要把成人的口语强加给幼儿。在注意口语化的同时,还要注意规范化,避免方言土语。
4。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通过视听器官进入幼儿大脑的成千上万的信息中,韵律和色彩是重要的方面。幼儿自己看图画书时,色彩信息对他们感知作品内容起重要作用;幼儿听成人朗读或讲述作品时,韵律信息对他们起重要作用。韵律和色彩相比,有时韵律作用更大,因为韵律更直接,可以较快地唤起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引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兴趣,愉悦幼儿的情绪等。在作品中构成韵律效果的因素主要是象声词、韵律和节奏。
象声词用得多是幼儿文学作品一大特点。如《小熊请客》:小猫出场喵喵喵,小狗出场汪汪汪,小鸡出场叽叽叽。这些象声词突出了形象的声音特色,听见了音响立刻可以引起表象活动,唤起记忆中的形象,达到帮助幼儿感知作品形象的目的。又如在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哗啦”一声水缸破了;“咔嚓”一声笋折断了腰等,都可明显地增加作品的生动形象性。
韵律和节奏主要是对诗歌、谜语等韵律作品的语言要求,但在幼儿散文性的作品中,有时也需要穿插一些有韵律的句子。如《金鸡冠的公鸡》中:公鸡呀公鸡,金鸡冠的公鸡,你的脑袋油光光,你的胡须丝一样,你把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这些句子在文中前后反复出现了三次,使作品有自然的韵律和节奏。有时也可运用结构相似或对称的平行句式,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等呀等呀,等到天黑,高木西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半夜,高木西还没有回来。这样的句式可以给人一种韵律感。
(七)体裁
在人们的印象中,幼儿文学作品的体裁好像就是童话和儿歌,其实不然,幼儿文学作品的体裁也是广泛多样的。这是由幼儿的特点及各种体裁具备着不同的功能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