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头探出窗口,
我给你吃颗小豆。”
公鸡坐在那里一声不响,狐狸接下去又唱:
“孩子们跑啊跑,
麦子撒了一地,
母鸡把它们捡起来,
就是不给公鸡……”
公鸡坐在那里还是一声不响,狐狸接下去唱:
“人们跑啊跑,
核桃撒了一地,
母鸡把它们捡起来,
就是不给公鸡……”
公鸡忍不住,把头探出窗口:
“喔喔喔!干吗不给?”
狐狸一把抓住它,带回自己的狐狸洞去。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
尽管公鸡叫了又叫,喊了又喊,猫和画眉鸟都没听见。等到它们回家,公鸡没有了。
猫和画眉鸟于是跟着狐狸的脚印走。猫在地下跑,画眉鸟在天上飞……跑啊跑啊,飞啊飞啊,它们来到了狐狸洞里。猫调好琴弦弹起来:
“特令令,勃令令,
金弦线的小提琴。
狐狸在不在家中,
在那热烘烘的狐狸洞?”
狐狸听了又听,心里想:是谁琴弹得那么好,歌唱得那么好,让我去看看吧。
它于是爬出洞口,猫和画眉鸟一把抓住它,猫用爪子抓,画眉鸟用嘴啄,又抓又啄,狐狸痛得逃走了。
它们救出了公鸡,用树皮篮子捧回家去。
从此以后,它们太太平平地过日子,狐狸再也骗不了公鸡啦![18]
《金鸡冠的公鸡》选自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1883—1945)主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集》,这是一篇极受幼儿喜爱的童话。童话选择了孩子们最熟悉的动物——公鸡做主人公,赋予这只金鸡冠的公鸡以轻信的性格,并从这一性格出发,编织了一个富于悬念的小故事。童话直线发展,但屡生波澜:狐狸第一次以“你把头探出窗口,我给你吃颗小豆”引诱公鸡,公鸡立刻上当,被狐狸一把抓住,危急之中,它被好朋友画眉鸟和猫救回;狐狸第二次引诱公鸡,公鸡接受了教训,“坐在那里一声不响”,但当狡猾的狐狸唱出:“麦子撒了一地,母鸡把它捡起来,就是不给公鸡……”时,它马上忘记朋友的忠告,探出头去,被狐狸抓住;第三次,狐狸又抓住公鸡性格的弱点,前来引诱,公鸡再次上当,终于被拖进了狐狸洞。最后,它忠实的朋友们“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才把它救出。正因为在简单的情节中设置了悬念,故事紧紧地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听故事时,注意力屡次形成紧张点,这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性阅读不仅使作品的情节深深印在幼儿的记忆中,作品的寓意也自然潜入了幼儿的心中。
本作品的情节严格按照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它的每一层都有基本相同的内容:猫和画眉鸟叮嘱公鸡,公鸡受骗,被抓住,朋友们营救公鸡。但后一层的内容又比前一层有所推进,如猫和画眉鸟第一次是“叮嘱公鸡”,第二次是“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是“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公鸡受骗,第一次是贪吃小豆,第二次是贪吃小麦,第三次是贪吃核桃。这种层递式的、反复的细节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结构方法,是幼儿容易接受和把握的。故事在推向**之后,又以朋友们救出公鸡,“从此以后,他们太太平平地过日子,狐狸再也骗不了公鸡啦”这一圆满结局结束,使幼儿的心灵得到了快乐的满足,符合幼儿的阅读心理。
另外,这篇童话的语言富于韵律感,而且,把狐狸的花言巧语用歌唱的方式去表达,这些近作品13篇幅的、生动有趣、朗朗上口的歌谣,使全篇作品回**着优美的旋律,幼儿乐于诵读。由此可见,《金鸡冠的公鸡》不愧为严格按照幼儿文学的一般规律创作出来的经典童话。
(三)表演故事活动的进行
组织幼儿的表演活动,教师要避免包揽一切,应尽量多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的指导要着重放在启发和引导方面,如表示想看幼儿表演故事的兴趣和愿望;启发幼儿想一想表演活动,需要什么道具(服饰、布置环境所需的东西);让幼儿自己选择角色,如果多人想表演一个角色,教师可建议幼儿分不同组来表演或轮流表演(A、B角),尽量让每个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开始表演活动时,教师可先担任讲故事叙述部分的角色,幼儿熟悉情节顺序后,即可不要叙述部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