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考重点12351 > 引言(第1页)

引言(第1页)

引言

本“引言”概括介绍了我国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事业发展的沿革。

19世纪以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只有两类可供儿童阅读的读物,在此仅做简略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以下分20世纪20年代至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以后三个时期,介绍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文学的熏陶,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精神生活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它在婴幼儿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幼儿间接知识的主要来源,而且在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发展想象力、提高思维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均能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一、19世纪以前我国的儿童读物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认真批判继承的艺术传统。在19世纪以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可供儿童阅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属人类的精神产物,大致有以下几种。

(1)神话、传说。这是最原始的人民口头创作形式,内容丰富,因年代久远,许多精彩作品都已失传,只有一些零星片断散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书中。如《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尽管只是零星片断,但仍能反映出古代人民欲征服自然的奇妙幻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十分适合儿童的欣赏口味和教育的需要,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2)民间故事与民间童话。随着神话、传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带有幻想成分的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话,被记录下来经过加工的作品数量也极其可观,如《桃花源记》《画中人》《叶限》等。在《聊斋志异》中,就有许多素材来自民间故事。

(3)寓言、歌谣、谜语。这些体裁均为古老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它们不仅直接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作品,而且为作者改写和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传统等,都对儿童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类是古代传统的儿童读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留下了不少专为儿童写的有关自然、社会知识的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最著名的蒙学读本。

(1)《三字经》。相传是宋朝王应麟所编。它以三字句形式向儿童介绍天地自然知识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作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它的内容广泛,文字精练,号称封建时代的“小百科全书”。在整部《三字经》中,穿插着不少宜于儿童接受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但也有些内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伦理道德,对于现代儿童只能被批判地吸收与使用。

(2)《百家姓》。著者佚名,相传宋初钱唐老儒所作,共一卷,472字,四言押韵,供儿童识字之用,自宋至明清流传极广。

(3)《千字文》。今传本为南朝梁周兴撰,全书1000字,四言押韵。内容含天文地理、历史、饮食起居、为人处世、务农、园林等,自宋至明清流传极广。

(4)《龙文鞭影》。作者明朝肖良友,以《蒙养故事》为基础增删而成。“龙文,良马也,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龙文鞭影〉新译》又名《历史典故一千例》取此义为书名,喻学童读书如良马一日千里。内容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小说。

(5)《日记故事》。明朝嘉靖年间版本,辑述儿童生活小故事,并配有插图。该书每页上半部分为图画,下半部分为浅显的文字。作品内容大多为启发儿童智慧,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反映儿童自身生活的故事,教育成分不重,能引起儿童阅读兴趣,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图画故事书。

(6)《幼学琼林》。作者为明朝程登吉,后经清人增补。内容含有常识、成语、神话、传说等,清代风行于世。

另外,还有《神童诗》《小儿语》《蒙求》《小学韵语》《小学弦歌》等少量儿童读物。

二、20世纪20年代至三四十年代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

我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比世界现代儿童文学事业发展迟了300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儿童观。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许多热衷于儿童文学的志士纷纷为儿童翻译外国作品或改写古代作品。1921年前后,儿童文学创作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和冰心的散文。

从1921年开始,叶圣陶连续创作了21篇童话,1923年以《稻草人》为名结集出版。这部童话充满现实内容,体现民族的风格和气魄,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诚如鲁迅1935年在《表·译者的话》中所说:“……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共29篇,1926年结集出版。在通讯里作者以流畅的语言细腻地描述了三年中在国外的经历和病中的感想。表现了一个女青年获得身心解放后所见到的新天地,所想到的新问题。作品在纵情讴歌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同时,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赞美和对弱小者的怜悯与同情。

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始有图画故事书出版,如郑振铎在《儿童世界》杂志发表了《两个小猴子的冒险》《河马幼稚园》《爱笛之美》等46篇图画故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作者以深切的同情描绘了上海小瘪三的生活经历;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孪生兄弟大林和小林的不同遭遇,说明贪图享受的下场一定可悲,勇敢奋斗才有光辉前程;巴金的《长生塔》也是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品,由《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四个短篇童话组成。另外,20世纪30年代还有老舍的《小坡的生日》《新爱弥儿》,丁玲的《给孩子们》,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波罗乔少爷》,贺宜的《小山羊历险记》等,这些都在小读者中受到了好评。在这一时期,赵景深是继郑振铎之后创作图画故事最多的作家,他一共编写了《哭哭笑笑》《秋虫游艺会》《一粒豌豆》等54篇图画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儿童小说创作方面以华山的《鸡毛信》、管桦的《雨来没有死》最有代表性。《鸡毛信》是歌颂根据地少年儿童勇敢机智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小主人公海娃是儿童团长,他“一面放哨,一面放羊”,还兼点“交通”工作。一天,海娃带着羊群去给八路军指挥部送一封鸡毛信,不幸途中遇见了进山抢粮的敌人。海娃急中生智,把鸡毛信缚在头羊的尾巴下面。海娃热爱羊群,更珍视鸡毛信。为了这封“顶顶重要的鸡毛信”,他宁愿置羊群于不顾,也毫不虑及个人安危。最后,凭着机智、勇敢终于逃出虎口,完成了任务。在童话创作方面,以严文井的《四季的风》《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作品最有影响。《四季的风》是根据四季风势的不同,以优美的想象虚构了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动人故事。“风”正直善良,对苦孩子抱有极大的同情。春天,它“带来花的香味同小鸟的歌唱……那是因为风想使苦孩子变得愉快”。夏天,它“总是带来雨水,那是风在哭,哭苦孩子不幸……”为了使广大儿童不再有苦孩子的遭遇,它“吹啊,吹啊,要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罪恶都扫**得干干净净”。“风”那深沉的爱憎打动了小读者,也为全文烘托出浓郁的抒情气氛。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之后,在初教司下设立了幼儿教育处。该处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改造和建设,使全国幼儿园的数量获得了迅速发展,入园率明显提高。在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及《幼儿园教学纲要》中,“语言课”占有重要的位置。幼儿文学的读者群(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也随之扩大,向幼儿文学的编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发展很快,产生了一大批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性、风格各异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金近的《小公鸡历险记》,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幼儿文学也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为低幼儿童编创的专家,产生了一批可以载入史册的佳作。

童话代表作品有贺宜的《三只羊》,严文井的《小花公鸡》《三只骄傲的小猫》,金近的《小猫钓鱼》《小鸭子学游泳》,钟子芒的《花孩子》,包蕾的《小金鱼换牙齿》《小熊请客》《小兔子“我知道”》,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黄衣青的《小黄莺唱歌》《小公鸡学吹喇叭》,金禾和林地的《老婆婆的枣树》,邢舜田的《蜗牛看花》,彭文席的《小马过河》,赵燕翼的《金瓜儿银豆儿》,左文的《小羊和狼》等。方惠珍、盛璐德的《小蝌蚪找妈妈》,路展的《小苹果树请医生》,孙幼忱的《“小伞兵”和“小刺猬”》等知识性童话作品都有较高的艺术品位。1961年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问世,它是我国第一部幼儿长篇童话。它的出版是这一时期幼儿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受到了广大幼儿的喜爱。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撰文祝贺作者创作成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